在提升單品售價之后,華為用了4年的時間超越了蘋果,今年一季度華為作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供應商寶座,繼續縮小與三星的差距,一季度華為市場份額提升至15.7%同比增長幅度高達5.2%,智能手機銷量達到5844萬部,而相比之下蘋果銷量為4460部,下降幅度高達17.6%。 單單從市場份額上來說,華為今天的成績有目共睹,今年一季度是華為與蘋果分水嶺,其真正意義上用市場銷量數據逆勢超車。 核心技術的提升使得中國產品逐步開始被全球市場所接受,手機終端領域中國招牌打的響亮,我們不禁發問,中國汽車行業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立足全球市場? “中系品牌”到現在依然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更多人習慣用國產車來形容,在我們自己的汽車工業矩陣中品牌雖然不少,但是真正意義上能領跑市場的品牌并不多,增速最兇猛的民營企業中只有長城、吉利幾家企業有所成績。 那么我們的國產車超越合資車需要多久? 不可否認的是國產車從技術積累、全球布局、企業文化以及資金儲備上來說都與合資車有一定差距,當然企業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能長期穩定的完善各方面弱項的企業必將是下一個中國華為。 以長城為例,去年長城營業額達千億,凈利潤雖然有所下滑但是單車利潤依然極強,百萬長城的背后是雄獅崛起的姿態,從投資者心態分析,長城這家企業依然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從體系規劃、技術積累、全球布局三方面來說,長城全面完善的發展方向是全球車型走向巔峰的必經之路,自主品牌中能有如此野心布局的企業并不多,長城算的上首位。 即將投產的俄羅斯圖拉工廠是長城邁向全球的重要一步,作為鏈接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梁,俄羅斯本身有著較大的市場前景,同時其也是長城邁向歐洲市場的重要紐帶,一方面提升全球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能放大市場份額。 更多的國產車差的是什么? 產品依然是恒定競爭力,不少自主品牌缺少強有力的產品,也正是如此才在今年車市中下行發展,反而給了日系車發展機會,自主品牌想要超越合資車企,需要有一個落地產品的心,做好產品是立足市場的根本。 而做好產品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需要企業不斷地積累優化產品,同時擴大企業核心技術存儲量,配合設計、營銷、企業規劃各方面,最終才能落地市場,自主品牌有幾家有如此實力? 合資企業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任何一個全球化的合資對手都有著數百萬的銷量表現,即便今天國內混的一塌糊涂的鈴木、PSA、福特,全球銷量依然達到400萬量級,以自主品牌目前發展最好的吉利來說,全球銷量也僅僅穩定在160萬左右,我們的國產車全球市場份額基本上為0,更別提與大眾、通用、豐田這些企業相比,動輒千萬級銷量,國產車更是難以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