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汽車市場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不管什么樣的車型,好像不加長都不好意思拿出來和消費者打招呼,不僅緊湊型車加長,中型車加長,中大型車加長,連SUV也開始加長。 中國人認為:相同的車型,只要相對大一點,就顯得有面子一些,大一些就顯得廠家相對更有誠意。這種普遍看法,用市場上的話說叫做:“以大博小”。 只不過,很多時候,車子“加長”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煩惱,比如說不好停車、盲區范圍太大,油耗高等等。但即使是有這些問題存在,依然阻擋不了車廠們“以大博小”的決心,一輛又一輛的“加長”車型生產出來。所以,這里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車輛加長到底加多少合適,廠家會不會一味的“以大博小”下去? 眾所周知,奧迪算是國內汽車加長的開創者,靠著第一次加長的奧迪A6,的確獲得了不菲的收益。隨之而來的便是,幾乎旗下每一款車型都開始加長,也帶領著奔馳、寶馬等等品牌開始競相追逐。回到現實,加長的本質是什么?當然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乘坐空間。當時的奧迪A6確實有著和中大型轎車不符的車內空間,但是如果為了獲得更大的空間就簡單粗暴的對車身進行加長,還要空間設計師干什么?其實無外乎還是因為奧迪想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 從反面來看,本田的空間設計師就做得很好,在“加長”潮流還沒有開始流傳的時候,他們旗下的車型就沒有遇到空間上的問題,就連A-級的飛度也擁有良好的乘坐空間,因為其空間設計師用了太多空間設計的細節,例如在吸能潰縮能力不變基礎上減小發動機艙、在強度不見的基礎上減小門板厚度,將備胎放置底盤下面等等。只不過,這些東西都有幾個廠家做到了?顯而易見。 當然,有這么快速和低成本的解決辦法,誰不愿意用呢。縱觀市面上的車型來看,A級車加長到了B級車的尺寸,B級車快要加長到了C級車。一輛車是從一個平臺制造而來,而平臺依靠軸距的長短來區分,一般情況下新車再怎么加長也需要在這個平臺能承受的范圍之內,所以說加長不是無止境的,而是有上限的。再往上加,廠家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更大,這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不過,廠家為了能讓自己的產品在“加長”這一塊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就難以保證車輛本身的性能,比如寶馬。寶馬的操控屬于世界一流,這也是它與奔馳、奧迪競爭的法寶,所以它并不像奧迪那樣瘋狂的加長,而是為了保留更好的操控性能而進行了小幅度的加長,但是同樣能獲得不錯的銷量成績。所以,廠家一味的加長不是好事,而是要在此基礎上保留自己優勢,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可。 寫在最后 對于“加長”加多少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能說:廠家自己應該有自己的度和考量,而消費者對于“加長”這樣的需求其實是畸形的,因為他們既希望獲得更大的空間,又希望得到原滋原味的車輛性能,根本不可兼得。而你,是怎樣認為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