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研網) 01 新高考改革5大目標 就1個未有效實現 新高考改革的效果到底怎么樣? 評價一項改革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它的既定目標是否實現,利益相關者是否滿意。 課題組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5個目標,對學生、教師、校長、局長、高校等各利益相關方進行的大規模實證研究表明: 新高考改革社會反映符合預期,實踐效果好于預期。 5個目標中,前4個目標(通過選考制度增加學生選擇權,通過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引導素質教育,通過外語一年兩考減輕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及通過取消文理分科考試提高學生基礎素養)都得到了較好實現。 但第5個目標,即通過學業水平考試由百分制轉為等級制,避免分分計較并未得到較好實現。 新高考規定語數外三門成績分別計150分,選考上海是6科中選考3科計70分,然后轉換成11個等級分,浙江是7科中選3科計100分,然后轉換成21等級,目的是“避免分分計較”。 此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但從實踐的情況來看: 原始分數轉換成等級分的科學性有待加強; 人們對等級分的認同度也比較低,分分計較的情況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所加劇。 上海等級性考試規定(來源:芥末堆) 02 對完善新高考改革的建議 高考是一場高利害關系的博弈,它不僅與考生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且與教師、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業績緊密相關。 從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新高考遇到了5個方面的挑戰。 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經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提出了應對挑戰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學生必須選考物理或歷史 等級性考試“6選3”雖然在制度設計上較大程度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也在實踐中較好達成了增強選擇性的改革目標,但同時也帶來了等級賦分制所導致的學生避考物理的現象。 為了避免不同學科引起的分值差異,上海和浙江兩地均在計分時按照考試群體進行等級劃分,轉換為相應的等級分,再最終計入高考成績。 每門選考科目按百分比計等級,前1%計A+,前2%計A,依比分為若干等級,在高考錄取時再折合為分數,每個等級相差3分,A+計入高考的分數為100分。 在以高考總分錄取的制度下,由于物理獲得高分的難度明顯高于其他學科,從而導致一些愛好物理、數理思維能力強的學生不敢選擇物理,造成物理選考人數逐年下降。 更應引起關注的是,這一趨勢已經向高二、高一年級傳遞,選考、選學物理的比例可能進一步下降。在調研中,有多所高中學校的教師、校長就反映,其所在學校的高二、高一學生選考物理的人數又有下降。 浙江物理選考人數占比有所下降(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浙江、上海分別出臺了“保障機制”,對物理學科設定一個保障人數(浙江是6.5萬,上海是1.5萬),如果出現物理報考人數低于保障人數,就根據保障人數進行換算,從高段開始。 這可以起到保底的作用,避免物理學科報考人數持續減少,但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報考物理吃虧”的問題。 課題組建議:在選考學科中,將物理、歷史作為必選科目,學生必須至少選擇其中1門報考。 同時,對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計120分,采用原始分計分。 這樣,第一,解決了區分度不夠的問題,第二,加強了物理、歷史兩門學科的學科地位,第三,同科目因為難度不同導致原始分不可比的問題大為緩解。 03 如何在全國各地推廣實施新高考政策? 上海、浙江先行先試,為新高考改革在全國推開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提供了大量啟示,特別是在加強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合理安排課程、組織走班教學和確定考試時間和節奏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提高高中教學資源建設水平 1、教師隊伍需增加20%左右 目前對學校教師的編制標準還是1993年制定的編制標準,遠遠不能滿足新高考改革對教師的需求。 新高考制度下,最為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師隊伍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地理、生物教師缺口很大,物理和化學教師富裕。 調研中,校長反映,新高考改革對教師數量、尤其是地理和生物教師的需要增加20%左右。 除了對地理、生物老師的需求和教師總量的需求增加之外,為了順應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競爭力,以下幾類教師在當前高中學校中缺口很大: 生涯規劃教師、心理輔導教師、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跨學科創新實驗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師。 關于上述幾種類型的教師配置,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專職教師,有的學校只有1-2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00%-200%。 隨著選課走班制度的實施,對排課、調課、乃至打印復印資料的要求都比以往大幅增加,一般高中學校需要的教輔管理人員也從原來的3位增加到5-6位。 為解決因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師結構性缺編和潮汐現象,應: 一方面增加教師編制,招聘新的教師教課; 另一方面,也可以區域為單位,如一個學區、一個集團、或是一個區域教育局等,統一排摸區內教師總量和結構,統一排摸區內各學科對教師數量的需求,做好支持和保障,進行區域內統籌,解決教師的結構性短缺和潮汐現象,保障各學科的教學質量。 2、教室改擴建30%左右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選課走班,需要增加教室的數量,更新相關的設施設備,重建學科實驗室和學科功能室。 這包括兩部分: 一是增加普通教室 二是重建創新實驗室 3、辦學經費需增加20-30% 實施新高考改革以來,隨著實施選課走班,教師編制增加、設施設備更新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面的費用增加,對學校辦學經費的需求也在增加。 數據 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的統計表明,上海市高中生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2014年是30819.14元,2015年是35632.31元,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5.62%。 就高中生的生均公用經費投入而言,2014年,上海市公共財政支出是9380.18元,2015年是10183.46元,較上年增長8.56%。 增加的經費主要用于如下3方面的支出: 一是教師編制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 二是學生走班后各項日常費用支出增加 三是新購置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等 與此同時,多數上海高中校長認為,所增加的經費中,相當大的部分要用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指導與管理的需要。 為迎接新高考,濟南部分高中將開系統性生涯規劃課(來源:生活日報) 把信息技術列為等級考科目 高考改革的一大目標是緩解學生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但由于功利動機,學校“搶跑”問題也隨之產生。 這表現為: 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搶趕教學進度,加重學生課業負擔 在等級考選考前,停課集中復習“會戰” 壓縮不考試科目,用考試科目暗中替代,擠壓選修課程課時 高中學校的這些功利行為嚴重影響著正常的課程安排,影響著學生學科學習的持續發展,影響著學生素養的綜合提升。 為了保證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結上海的經驗和校長們的建議如下: 01 行政推動,專業指導,強化督導,技術支持,多維度保障學校在規定課時內開齊開足各類課程; 02 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理性選課; 03 加強過程督導,增強評估權重,繼續開好拓展型和研究性課程; 04 對接新課標,開好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 05 把信息技術列為等級考科目,增強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與現代信息技術在人類社會中日益發揮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的是,當前上海乃至全國其他省份在選考或等級考科目中都沒有“信息技術”這一學科。 眾所周知,在當前高利害的高考招生制度下,沒有列入等級考科目的學科的受重視程度會大打折扣。但這種現狀非常不利于培養面向未來人才的高科技人才。 對此,課題組深感憂慮,希望將信息技術列為選考或等級考科目,具體實施方式可參照浙江省“7選3”的模式,也可探索其他模式。 學生在上機操作(來源:搜狐教育) 建立基于信息網絡的排課和選課系統 新高考最大的亮點在于將選考權交給學生。“選考”新政倒逼高中打破傳統的行政班教學而實施走班教學。 在新高考制度下,選課走班成為普通高中教學的必然選擇:教學不再是統一步調的“齊步走”,而是面向學生個體的“個性走”。 從試點高中的走班制實踐來看,走班制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引發了高中學校教育教學內容、制度與管理方面等一系列的“鏈式反應”。新高考所要求的走班制,對傳統的教學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沖擊是巨大的。 為了更好適應與服務新高考改革,規范有序與高效精準地服務高中教學,結合高中走班教學變革實踐中上海、浙江取得的經驗,課題組從高中教學管理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1、保持行政班級三年穩定,增強集體歸屬感與凝聚力,對學生學習與生活進行有效管理和指導。 2、建立和完善教學班管理制度,建設學習共同體,豐富教學班育人職能。明晰教學班的功能,建立和完善教學班管理制度。加強學生走班過程中的流動性管理。優化學校中層管理機構與機制。 3、建立基于信息網絡的排課和選課系統;同時制訂走班指導手冊,引導與規范學生精準走班。學校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排課與選課系統。制訂學生選課與走班手冊或指南。增加專業化的教輔人員,做好走班教學與管理的支持服務工作。 4、加強學校樓層與場館公共學習空間建設,設立專門的學習輔導教室。 申請方開發了學生學業發展與規劃培養數據平臺,能夠幫助院校及學生進行排課選課,生成師生個人課表。(來源:https://saas.applysquare.com/) 把等級考安排到高三,減少考試次數 如何考影響著如何教和如何學,考試的時間、次數安排等都對高中課程開設、教學管理等有著重要影響。 調研發現,考試次數多、時間安排不合理,已經嚴重影響了高中三年的教學安排和教學秩序,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匯總調研意見和對上海、浙江下一步調整考試時間與方法的計劃,建議如下: 1、把等級考統一安排到高三開考; 2、減少考試次數,等級考限制為1次,英語考試也可以暫時安排1次;合格考與等級考重合的學科,可以由等級考成績代替合格考; 3、把等級考統一放在6月,與高考時間對接,把所有等級考科目都放在6月一起考試,成績一起出。 浙江高考選考現場圖(來源:浙江在線) 本文原文發表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微信公眾號,原題為《分享 | 成果概覽:適應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策略研究》。一讀EDU對原文進行編輯、調整,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文章僅做觀點分享之用,不代表一讀EDU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一讀EDU微信公眾號(微信ID:yidu_edu)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