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在南京東南大學自主招生考點,一名考生在進場前低頭沉思。新華社發 大學聯考是否會恢復呢? 隨著高考結束,各大自主招生試點高校的學校測試環節也已拉開帷幕,不少考生、家長也開始四處奔波、趕考。 但曾幾何時,高校之間還會組織自主招生聯考,形成了“北約”、“華約”、“卓越大學聯盟”等大學聯盟,減少考生奔波之苦。 不過,“小高考”、“掐尖”等批評也隨之而來。在一片爭議中,自主招生聯考在新一輪高考改革中被勒令禁止,成為歷史。 然而,大學探索聯考的需求仍在,業界也有聲音呼吁恢復聯考。 杭州師范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公室副主任翁靈麗就在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中撰文建議,組織高校聯合招考,以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師范類院校“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 本文將圍繞大學聯考是否可能恢復這一問題,展開多方面分析。 曾經的自主招生聯考讓考生有時摸不著頭腦(網絡圖片) 01 自主招生聯考=三國殺?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聯考并非最近幾年才出現的。 考試史專家、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透露,我國曾出現過多種形式的聯考,包括建國后,內地也沒有立刻建立全國統一高考制度,而是允許部分大學實行聯考招考。 案例 例如,1950年,內地201所公立、私立大學中,有73所實行聯合招考。 此外,臺灣高校也于1954年建立聯合招生考試制度,并一直實行到2002年。 盡管聯考并非新生事物,但劉海峰仍撰文感嘆道,以前的聯考也確實沒有幾年前的大學聯考“結盟”那般引人注目。 2009年,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協議結成“五校聯考”,在2010年進行了聯合筆試,后又吸納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形成7校聯考,被人們調侃為“華約”聯盟。 同樣是在2010年,北京大學則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香港大學實行聯合招考,后連續兩次擴大聯盟規模,將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納入其中,組成13校聯考,被人們戲稱為“北約”聯盟。 這還不算完,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9所高校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同意全方位合作,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實行聯考。這一聯考被人們俗稱為“卓越大學聯盟”。 于是,自主招生聯考仿佛變成了“三國殺”。當然,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等5所高校早在2006年就開始探索筆試聯考,只是未得到人們過多關注罷了。 如此一算,當時全國80余所參與自主招生的試點高校中,已有30余所涉足大學聯考,可見聯考之興盛一時。 然而,聯考結盟還是比較松散的,2012年,由于聯考實際錄取率偏低,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宣布退出“北約”,使得“北約”只剩11校聯考。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自主招生試點高校“不得采用聯考方式”。 北約、華約、卓越大學聯盟等聯考也隨之解散,但聯考畢竟只是卓越大學聯盟內各校合作方式之一,卓越大學聯盟依舊存在。 02 自招聯考難逃“掐尖”“小高考”等批評 回顧不同形式的聯考歷史,我們可發現,在我國內地,聯考總是階段性的招考形式,并未像統一高考一樣,成為延續多年的主流,原因為何,值得細細探究。 而下文將以最受關注的北約、華約為例,簡要分析下自主招生聯考被決策者禁止的原因。 在自主招生過程中,聯考相當于給了考生同時申請多所高校初試、以統一筆試申請多所高校復試的機會。 理論上,這種安排可以擴大考生的選擇權,進而也有助于提升聯盟高校對優秀考生的吸引力,但現實卻是,北約、華約聯考總是安排在同一天進行(僅2011年在媒體批評下,錯開了聯考時間),要求考生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實際上扼殺了考生的選擇權。 有考生的家長認為,“如果高校自主招生真的是以學生為本,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就應該真正公平公正地錯時考試,并在同一個時間段發放錄取通知。否則就避免不了搶生源的嫌疑,選擇權事實上仍然不在考生手里。” 人們因而批評自招聯考其實成了一些高校“掐尖”的手段。同時,聯考的內容也備受批評。 起初,聯考科目數量均和高考沒有明顯差別,要求考生上午、下午連考數個小時,北大還曾一度安排夜場考試,讓人們覺得自主招生聯考無非就是另一場“小高考”。 如果聯考只是通過題量大、題目刁鉆古怪來選拔學生,就和自主招生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學生的初衷有所相悖了。因此,教育部曾在2013年印發文件要求,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筆試科目原則上一門,不超過兩門,主要考查考生學科特長基礎”。 受此影響,北約、華約等確實對聯考科目進行了“瘦身”,但由于聯考時間仍早于高考,且總是將時間安排在春節前后的高中關鍵復習期,關于聯考沖擊中學正常教學秩序的批評仍屢見不鮮。 因為與高考一般試題相比,聯考試題相對較難,理科堪比競賽題,文科又要求極廣的知識面,所以,不少考生為了參加聯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但事實上,真正能拿到高校優惠錄取政策的考生卻并不多,反而會影響大量學生正常參加高考。 還有專家批評,自主招生的制度設計本來就是為了改變統一高考過于單一的局限,體現各校的特色,但走向聯考后,自招多樣性又打上折扣。結盟聯考還可能形成壁壘,對沒有參與聯盟的大學形成壓力,部分影響了優秀學生的報考。 綜上所述,自招聯考始終難以擺脫“掐尖”、“小高考”等詬病,因而,在決策者希望完善、規范自主招生時,就只剩下被叫停的命運。 2013年3月16日,在南京東南大學考點,考生面帶微笑步入考場。當日,集合了全國27所優秀高校的“北約”、“華約”、“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聯盟的筆試同時開考。三大聯盟筆試時間“撞車”,使得考生不能“趕場”,只能選擇一個聯盟考試。新華社發 03 為何說大學聯考還有合理性? 不過,聯考雖然存在一些弊端,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在傳統高考統招模式下,高校招生辦實際上已變成“接生辦”,習慣于依據高考分數、省招辦投檔簡便錄取新生(盡管政策性、紀律性要求較強),但改為自主選拔錄取后,就要重新組織材料初審、命題、考務組織、評卷等一系列環節。 高校招生的生均成本也會因此陡然增加,但投入數倍、乃至數十倍增加后,能否招到令人滿意的新生,又是個問號。 另一方面,隨著組織自主選拔錄取的高校數量增多,考生也需要報考多所高校。 由此產生的申請材料制作、寄送,來回趕考的食宿交通等費用,也將給考生及其家庭帶來一定負擔,甚至會讓一些低收入家庭子女因為經濟原因放棄報考機會,影響招生公平性。 但聯考在理論上可以同時滿足滿足高校和考生的各自需求,一方面,聯考聯盟內部統一報名、命題(或委托專業機構命題),可以降低高校招生的生均成本,并提升命題的科學性,同時提高合作高校的影響力。 對于某些地理位置不占優勢的高校而言,和聯盟內其他高校共同進行宣傳還有助于擴大名校效應,在媒體宣傳和考生報考方面取得倍增的效果。如西安交大在2010年加入“華約”五校聯盟后,當年在北京錄取的分數就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聯考減輕了考生“四處趕考”的負擔。考生參加一次考試,就能夠獲得申請多所大學面試的機會,有助于實現考生的多樣化選擇。 正是考慮到聯考尤其合理價值,杭州師范大學招辦副主任翁靈麗才撰文建議,浙江招收師范專業的相關高校可以形成具有“三位一體”(所謂“三位一體”,是指將高中學考、中學和大學綜合素質評價,及統一高考成績共同構成學生綜合成績,并作為錄取依據進行招考錄取的新模式——編者注)特色的招考聯盟。 設想 例如,在“三位一體”綜合測試期間,聯盟高校可對報考“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業的考生實行統一報名、筆試和面試。 面試內容可分為“儀態儀表、教師專業素質、藝術技能、特長展示”等,招生院校可根據自身需求設置各個考察點的所占比例,以形成各高校自己的綜合測試成績。 這種聯考設計就不僅僅可以包括之前北約、華約已嘗試過的統一報名和統一筆試,還將統一面試納入其中,不失為一種合理創新。因為師范專業作為特色專業,在面試環節具有獨特而又統一的考察點,確實可以考慮統一組織。 2014年3月2日, 浙江首場高校“三位一體”招生咨詢會(來源:錢江晚報) 04 小結 作為階段性招考形式的聯考,在自主招生試點過程中已結束了自身在30余所研究型大學的探索。 探索過程暴露出不少問題,其中,有聯考自身的問題,也夾雜了自主招生的弊端。但盡管被國家明令禁止,在呼喚高校加強自主選拔的今天,聯考仍有重新生長的合理性存在。 與北約、華約等聯考聯盟相比,翁靈麗所設想的浙江師范院校“三位一體”聯盟在招生專業需求上更加明確、聚焦,可以嘗試探索進行統一報名、材料初審、筆試乃至面試操作。 如果能形成聯考,吸引更多優秀考生報考,還能呼應國家加強教師教育的大背景,并滿足浙江提出到2020年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業要全面實施“三位一體”招生的規劃要求。 所以,對于這種招生需求明確、標準較統一的特殊專業,一讀君認為,在自主選拔錄取過程中不妨可以考慮組織高校聯合招考,但在實踐過程中,也要避免再次出現“掐尖”、“小高考”等弊端。 總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探索高水平大學聯考”的要求仍言猶在耳,我們不能因為自主招生聯考探索的一時不順,就徹底忽視高校聯合招考的合理性,聯考應該繼續收入我們在考試招生改革過程中的“彈藥庫”,適時推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實行高水平大學聯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