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交通”、“齊魯醫學”品牌之爭告一段落,在國家重視師范教育的今天,伊犁師范學院想脫掉“師范”帽子的想法也未能實現,而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則有望成為首個更名為大學的民辦高校,深圳技術大學也有望結束籌建。 這些信息都能從日前由教育部公示的《2018年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中找出端倪。 在這份公示清單中,共有40所高校,而在4個月前公示的高校名單中,還有46所高校。這說明,經過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下稱“高評委”)專家考察、評議,高校申請結果已有所變動。 本文將為您詳細對比兩次公示名單的異同,并探究高校更名背后折射的社會現象。 (數據來源:教育部官網,一讀EDU編輯部重新制作圖表) 01 唐山學院更名“唐山交通學院”計劃擱淺 考察前公示名單共有46所高校,但經專家考察和評議后,有6所高校的申請未獲得通過。 其中就包括申請更名為“唐山交通大學”的“唐山學院”。 因為“唐山交通”的品牌,唐山學院更名一事曾一度引發社會爭議。 原來,坐落于成都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南交通大學,在歷史上與這一名稱有過不少淵源。 雖然西南交大歷史上多次更名,但學校聲譽、辦學水平的“黃金時光”可能恰是以“唐山交通大學”為名的那段時期。 唐山學院(網絡圖片) 但唐山學院希望通過先更名為“唐山交通學院”作為跳板,最終更名為“唐山交通大學”。 對眾多西南交大校友而言,“唐山交通大學”已成為他們心中共同認可的“永遠的校名”,唐山學院的更名行為會損害母校利益,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爭議聲和反對聲隨之而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被迫面對媒體對此事進行回應,稱將在委托專家考察和評議等審批環節,結合學校的歷史沿革、文化傳承、層次類型、辦學定位、學科特色等,對擬使用名稱的規范性、合法性進行充分論證和審核,確保其使用名實相符的名稱,妥善保護相關高校的合法權益。 最終,唐山學院未能如愿更名。 西南交通大學唐山校址(網絡圖片) 02 7成擬新設本科高校的校名申請需改動 對比高評委考察前后的公示名單,19所擬新設本科學校中,只有5所未被要求改變校名,而其余14所均需要變動校名。 具體變化可分為分為以下3類。(注:連接線前后分別對應專家考察評議前和考察評議后的高校名稱) 校名涉及地理名稱變化 有5所擬新設本科高校校名所涉及得地域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縮小,如將考察前以省份命名的校名,改為以地域或城市命名的校名,或將以知名城市命名的校名,改為以該城市別稱命名的校名等。 具體包括: “山東經貿學院-魯南經貿學院” “濟南工學院-泉城工學院” “中原科技學院-周口科技學院” “廣西城市學院-左江城市學院” “海南科技學院-海口科技學院” 校名涉及領域名稱變化 有6所擬新設本科高校校名所涉及的領域名稱在高評委專家考察、評議后發生變化,具體體現為擬采用的名稱在專業領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和細化。 具體包括: “南昌管理科技學院-南昌文理學院” “江西信息學院-江西軟件工程學院” “鄭州西亞斯國際學院-鄭州西亞斯學院” “廣州科技學院-廣州科技應用學院” “成都藝術學院-成都藝術傳媒學院” “西安汽車學院-西安汽車科技學院” 校名涉及的地理名稱和領域名稱均需變動 3所擬新設本科高校的校名經高評委專家考察、評議后,在所涉及地理名稱和領域名稱方面均進行了修正: 一方面,校名涉及的地域范圍有所縮小, 另一方面,校名涉及專業領域的指向更加明確。 具體包括: “山東外事翻譯學院-山東威海外事學院” “廣東工商學院-廣東西江學院” “陜西電子科技學院-西安信息學院” 03 擬更名大學考察前后對比分析 經高評委專家考察、評議,共有16所擬更名高校進入本輪公示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校無一例外,均計劃將原有校名中的“學院”改為“大學”。 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的進步 其中,如能順利更名為吉林外國語大學,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將成為全國唯一一所更名為大學的民辦高校,同時也將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外國語大學。 此前,該校已成為全國民辦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點高校”,其校長秦和還成為第七屆高評委委員。 連續兩年申請更名為“上海電力大學”的“上海電力學院”,本輪也成功進入高評委考察后的更名公示名單中。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網絡圖片) “齊魯醫科”品牌仍屬山東大學 對比高評委考察前后公示的兩份名單,16所擬更名的高校全部通過考察評議,僅有3所高校校名在考察前后發生變化,分別是: “齊魯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四川科技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 “伊犁大學-伊犁師范大學” (注:連接線前后分別對應專家考察評議前和考察評議后的高校名稱) 這說明,依托泰山醫學院和山東其他醫學科學院資源建立的高校不能被稱作“齊魯醫科大學”,“齊魯醫學”的品牌可以繼續為山東大學所保留。 泰山醫學院(網絡圖片) 自古以來,“齊魯”二字被視為山東的代表,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味。誕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齊魯大學”更是我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全盛時期號稱“華北第一學府”,和燕京大學并稱“南齊北燕”。 值得注意的是,“齊魯大學”尤以醫學院實力最強,坊間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之稱。 因此,“齊魯大學”老校友聯名反對山東省準備合并組建的“齊魯醫科大學”: 一方面,原齊魯大學多名老校友認定“齊魯醫科大學”與原齊魯大學醫學院名稱“撞車”,會影響眾多校友的母校榮譽感和歸屬感。 另一方面,綜合考慮這所新組建的醫科大學的學校實力與專業優勢,都遠遠無法企及歷史積淀深厚的“齊魯大學醫學院”。 延續原齊魯大學基因的山東大學也做出行動,在2017年9月宣布將“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部”更名為“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給山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加掛“齊魯”品牌,意在向外界表明,“齊魯醫學”品牌是山大重要組成部分,山大將繼續保護、傳承、發展好“齊魯醫學”品牌。 所以,在眾多因素的驅使下,這所獲批組建的學校如今“放棄”齊魯醫科大學的校名,擬更名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齊魯大學舊貌(網絡圖片) 其實,類似的高校更名風波在此前也曾發生。 案例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發函同意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這一更名引起“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海內外老校友的反對。 隨后,四川大學正式向教育部發函,表態“不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并提起行政復議,最終,“四川醫科大學”又改名為“西南醫科大學”。 伊犁師范學院未能脫帽 對比考察前后名單,擬更名為“伊犁大學”的“伊犁師范學院”也沒能成功摘掉“師范”的帽子,需要更名為“伊犁師范大學”。 此前,確實曾有不少師范院校出于追求綜合性大學的目的,紛紛在更名時去掉“師范”二字,實現脫帽。 但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曾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改進教師培養機制、模式和課程,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因此,依據新一輪公示名單,雖然經過高評委專家的考察后,教育部允許“伊犁師范學院”升格為“伊犁師范大學”,但必須保留“師范”二字,這也體現出國家對師范教育的重視。 伊犁師范學院(網絡圖片) 04 高校更名的背后 可能很多人疑惑不解,校名只是一個簡單的代號而已,為何有時會引發巨大爭議和關注?各高校又為何要耗費九牛二虎之力,經歷復雜的申請和審批流程,更改校名呢?高校更名流程又是否真正遵循了嚴格的考核和社會公示? 下文將為您進行簡單分析。 校名可能影響生源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潘昆峰曾做過一項很有趣的研究,研究的主題正和“高校名稱與學生認知判斷”相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一共提供了32個虛擬校名,讓高三的學生們對這些虛擬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做出估計。結合學生對錄取分數線估計的高低以及虛擬校名的特點,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探究高校名稱對學生認知判斷可能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校名確實具有認知效應,能夠影響學生的就學決策。
此外,研究進一步探究發現,校名之所以能夠影響學生的認知判斷,主要是通過影響學生的“地理位置判斷機制”和“就業狀況判斷機制”來實現的。
了解了這些研究發現,再結合上文分析的名單,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申請更名的高校無一例外地希望將校名中的“學院”改成“大學”。 高校名稱影響學生的就學決策(網絡圖片) 高校設置、變更等流程需更加透明化 根據2017年初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要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高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然而,雖然教育部早有正式文件發布在先,但關于文件中所指“依據標準”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公眾其實并不清楚。 高校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鎮,其設置和變更與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進步密切相關。 在高校更名的過程中,社會和公眾(除少部分高校更名利益相關者外)真正關注的,既不是更名所引發的爭議,也不是高校設置與變更的最終公示結果,而是高等學校變更流程的優化和操作的透明。 我們期待這一過程能夠更加透明、公開,讓公眾知道相關決策究竟是怎樣做出的,背后有哪些考量因素。 如此一來,一方面能保障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也能強化對參與決策過程相關人員的監督,促使有關決策朝著更加科學、民主的方向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一讀EDU微信公眾號(微信ID:yidu_edu)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