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隊名稱:濱江鳳雛假日小隊 小隊成員:張繼元 陳見夷 吳慶慶 張卓涵 傅思懿 活動日期:2019年2月19日 活動地點:浙江革命烈士紀念碑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八年抗戰,十四年內戰,幾百萬視死如歸的戰士為了國家的統一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或是無名英雄或是軍銜甚高為了革命而獻出自我的烈士。 2月19日,濱江鳳雛假日小隊一行五人,踏上了緬懷烈士之旅。 我們到達后,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佇立在山頂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它高27米,碑身系漢白玉貼面,呈風帆形狀。碑座采用黑色花崗巖貼面,頂面和前面上方用棗紅色花崗巖貼面。碑的東西兩側和北面環繞著浮雕壁。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云為紀念碑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這八個大字就是對革命先烈們最好的評價。在這塊石碑后面安歇的烈士,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們的貢獻永遠被我們所銘記,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他們的靈魂永垂不朽! 隨后,我們進行了給先烈送白花的活動,每一個人在那一刻都顯得那么的肅穆莊嚴,沒有一點嬉笑打鬧,我們其中有兩個人抬著一個花圈,一人托著一邊,緩緩地向紀念碑走去,其他人也每人拿著一束白菊花,跟在后面,放完花后,我們全體敬禮,默哀3分鐘。 我們隨后來到了烈士紀念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是我省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筑。館內分7個展廳,陳列了浙江自辛亥革命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近350位革命烈士的事跡。通過1000余張照片、400多件文物,及雕塑、沙盤、油畫、電影、錄像等表現手法,表現浙江350多位革命烈士的斗爭史實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風采。我們每一個人都無不對他們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產生崇高的敬意。 隊員們認真觀看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史料。 我們最后前往了紀念廣場,我們對于這里也有深刻的感受。它占地七萬余平方米,有大型浮雕壁、大型花崗巖群雕、革命烈士詩文碑林等。其中,它的浮雕壁長82米,高4.5米,蜿蜒曲折,它的寓意為錢江潮水波瀾起伏,它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銅浮雕壁。浮雕壁上雕刻了許多烈士的悲壯史詩,也刻著四個不同語言版本的國際歌,那熟悉的旋律在我們耳邊回蕩。我們想,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幸福、公平的社會,都是由這些革命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我們這些少先隊員們,也要為了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而奮斗和準備著! 活動感言: 張繼元: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革命斗志,我們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滿敬意的充滿情感的一個彎腰。我們獻了花,那是凝聚著我們無限情感的一束鮮花,或許先烈們也在看著我們,這樣一代新中國的中華兒女,如何來完成他們未完的使命。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后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斗,永不放下,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我打到。 傅思懿:今天去了吳山景區的烈士紀念碑那里,感到了十分的幸福,這些烈士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創造幸福的未來。 中國建設過來一共有四個階層: 第一階層:(1905—1919)浩然正氣垂青史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第二階層:(1919—1927)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 第三階層:(1927—1927)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第四階層:(1937—1945)抗日戰爭時期。 陳見夷:通過這次參觀學習,讓我認識到先輩們敢于奮斗,甘于清平,為祖國,為人民犧牲生命,在恐怖的環境中,寧死不屈。他們對敵人充滿了仇恨,但他們同樣是血肉之軀,同樣有人間柔情,對自己的妻子兒女,對自己的父母,對同胞,對祖國,他們同樣有著常人那種深沉的愛,這種愛是偉大的,是崇高的。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或許還是停留在七十年前的那個黑暗時代。我懂得了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當下的一切。生在這個社會,是一件幸福的事。 張卓涵:在結束了一天的參觀活動后,我們一行人都體會到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對于革命烈士們的景仰之情也不會隨著尋訪的結束而淡化。正如同梧桐樹蔭蔽下的行人們,我們也處于烈士們栽種的巨大梧桐樹之下,梧桐樹不倒,革命之精神不息。 吳慶慶:青山埋忠骨,明月照英魂。烈士精神一直與大家同在,一直照亮大家前行的方向。我們今天和平舒暢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輩們用艱苦的斗爭,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生活在這么優越的環境下,作為一名少先隊員---國家將來的主人,我們都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報革命先烈。 周奕希:今天,我們參觀了烈士紀念館,聽說了烈士們的英勇戰績,仿佛他們在戰場上廝殺的那一瞬間,我就在旁邊觀望者,他們,就是那么的威風凜凜,我好愛他們,因為我知道,今天的中國,沒有他們,是不行的,正是他們以前的英勇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烈士們,你們的肉體雖然不在了,但你們的愛國精神依然在傳承。 杭州市濱和中學703班張繼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