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本田的發動機成就了今天其輝煌不可一世的霸業,當然我更喜歡量化這一說法,與其說發動機成就了本田,倒不如說成就了本田摩托車,“HONDA”國內的知名度絲毫不亞于大眾的VW標簽,當年風靡大江南北的天虹90以“耐操、省油、動力強”知名,時間軸影響兩代甚至三代消費者,你不可否認的是70、80乃至90后汽車用戶都是曾經的摩托車用戶轉化而來。 本田的發動機的確強悍,但這的確不是成就今天本田的主要優勢項。 了解什么成就了本田,倒不如了解國內消費者需要什么。 在上一個20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出行工具必定是摩托車,在這一工具上消費選擇并不復雜,質量、動力、可靠性是消費選擇項,產品相對簡單而且擇優較為容易。 但20年后的今天是一個汽車代替摩托車的大時代,作為典型的大宗消費品,買汽車就要支付家庭較多的支出,購買壓力要比摩托車時代更高。 再加上汽車評定因素較多,外形、空間、動力、油耗、質量都是明顯的標簽項。 目前國內家庭結構體成員為4人左右,而國內目前千人擁車數僅為200左右,也就是說汽車并沒有真正的走到每一戶人家中。 在面子、實用雙重因素下,我們的選車標準要更加的苛刻,如何選擇一臺滿足多樣化用車需求的產品非常重要。 這里涉及到一個“適用性”話題,在國內用車市場中,“大”就意味著多功能化,不少車企在宣傳產品時也基本上把“大”跟“多功能化”劃上等號,一臺擁有大空間的車型可以滿足搬家需求、旅行需求、滿載需求,同樣靈活多變的空間甚至還可以滿足苛刻的睡眠需求。 看到這里你基本上也懂了,本田真正的強項在于其空間優勢,相比于發動機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優勢,本田BUG一般可以直面任何消費者的優勢成為了不可代替的選車借口。 下至飛度、上至冠道,你會發現本田任何一款車型的后排、后備箱空間要比競品車型更加寬敞,而這建立在尺寸不變的基礎上,反向觀察你也會發現,選擇同樣空間的產品,本田系不僅僅尺寸更小,而且售價更低,畢竟其凌派后排空間已經達到了邁騰這一水準,而雅閣則直接奔著奧迪A6L就去了。 選擇空間如此之大的產品總沒有錯,對自己而言對家人而言都不會反對,滿載出行不會擁擠是不少消費者選擇本田的主要理由。 為什么會這樣? 本田的MM理念造就了其不可一世的優勢,所謂MM理念就是機械空間Min化,成員空間Max化,最大程度的弱化機械部件空間占比,同時強化成員空間占比,而需要知道的是MM理念是建立在不改變安全高度的基礎上。 用無法抗拒不可代替的優勢來立足市場,這是本田的發展方向,也是本田系從產品在國內不可抗拒的優勢,所以在造車這件事而上日本人聰明的很,他們知道中國人喜歡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