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老師講制度,化學老師講殺毒,生物老師講病毒結構,地理老師講人口流動對疫情的影響,語文和英語老師分析國內外的疫情情況與媒體觀點。江蘇無錫一中高三同學的第一堂網課,充滿了家國情懷和現實關懷,這也是“立德樹人”落實在學科中的最好表達。 如何在課堂中大力提升德育水平?如何在校園里實現“三全”育人?這是朱晴怡和她的“融合育人”團隊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 在疫情期間的網課上,他們向學生展示來自抗疫一線的音頻影像,帶領學生連線馳援武漢的醫護校友,沒有嚴肅的說教,只有對抗疫這本鮮活“教材”的生動解讀。從小人物說到大時代,從個人奉獻講到家國情懷,朱老師把思政這堂課講“活”了,她和她的團隊更引導學生把抗疫這本“特殊教材”讀透了,也讓無錫一中這所百年老校,散發出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第二屆新竹獎頒獎盛典頒獎詞 “德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鹽”。 這是身為無錫一中這所老牌省級重點中學黨委書記,并擔任思政課老師的朱晴怡,一直以來所秉持的理念。 但正如鹽要化開才能被食用一樣,思政課要真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同樣需要“滲透到現實生活這本大教材之中”,才能讓學生健康消化、有效吸收。 而突如其來、讓所有人感同身受的疫情,恰好是難得的德育現實教材。 憑借長期以來都習慣了從現實中獲取德育資源的職業“敏感”,這一次,朱晴怡帶領她的“融合育人”團隊,全力開展疫情期間的德育工作。 只是與過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是一次始于線上,又終于線上線下融合的特別嘗試。 排除萬難也要上 一根網線,讓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里 疫情突如其來,線上復課又勢在必行。可朱晴怡團隊的教師,絕大多數人對于線上教學還是“零經驗”。 但他們并沒有因此手忙腳亂,忐忑不安。 沒經驗,就利用課余時間去摸索、去學習。遇到技術難關,就調動資源去解決。更重要的是,明確思路,確立原則,才能有的放矢。 老師們達成共識:線上教學不僅要上,還要上得更有質量! 有兩個原則:一是堅持以學生為導向,充分照顧不同學生的需求;二是,即便是疫情期間,即便是線上教學,也依然明確德育為先。 大的方向敲定之后,朱晴怡又制定了更為具體的教學任務:所有學科、所有年級,全部籌備線上課程, ,并且每個學科都必須開發與防疫、抗疫相關的在線德育課程。 于是,為了及時找到抗疫素材,每位老師在教學之余,都要大量瀏覽疫情相關新聞,根據學科知識點,從中找到適合的資料和角度,制成相應的課件,以保證課程的效果。 朱晴怡和她的團隊,與學生之間拉起的這根網線,讓貼近生活的德育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吃透疫情這本特殊的教材 讓思政教材變“厚”,給德育課“靈魂” 在朱晴怡看來,疫情就是“一本特殊的教材”。而在線教育,讓這本“特殊教材”變得更“厚”。 這種厚,一方面體現在多位老師共上一堂課變得更方便,從而讓課堂內容變得更豐富;另一方面,更體現在對德育資源的充分挖掘上。 如在一堂思政課上,思政老師、語文老師、地理老師、歷史老師等輪番上陣。從抗疫中的全球合作,說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政府的抗疫擔當說到民本思想,從人口流動對疫情的影響,講到疫情防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教材與生活的聯系,讓德育知識有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除此之外,直播平臺、影響、圖片資料……,使得德育資源情境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成為一次鮮活的精神洗禮。 如此一來,真正實現了從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再到學科育人的升華。 高三年級的尤同學送出了特別贊許,這樣的“現場”式教學,讓原本枯燥的學科知識有了靈魂,使原本停留在課本中的德育知識,通過具體的新聞載體讓大家在所潛移默化中吸收,真正讓德育“活”了起來。 給予向上生長的力量 既要出線,更要成才 “孩子處在拔節孕穗期,他們往什么方向生長,和德育的引導有直接關系”。 在8名校友從武漢歸來后,學校將他們請到線下的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開展主題團課。此前只是在線上看英雄們事跡的學生,當真得面對他們時,不少人淚流滿面。也有學生通過詩歌、繪畫的方式表達對湖北人民的聲援,對抗疫英雄的崇敬。 朱晴怡從學生們的淚水中讀到的不只是感動,更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家國情懷的流露,學生們似乎在一夕之間長大、明白了那些他們以往不曾細想的“大道理”。 朱晴怡對一個細節印象尤為深刻:一名高三學生在緊張備考的關鍵時刻,卻花了兩天時間,自己作曲作詞,創作了一首《逆行的英雄》,獻給所有支援武漢的英雄。 這在一般人眼中或有點“不務正業”,但在她看來,高考壓力和育人目標并沒有矛盾,既要讓學生在高考中出線,也要讓他們在道德上成才。 在學生們反饋出積極的德育成效的同時,朱晴怡及其她帶領的“融合育人”團隊,也收獲了來自社會和行業的嘉許與肯定。 6月24日,在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由一起教育科技主辦的“新常態下的新教育”第二屆新竹獎頒獎盛典隆重開啟。頒獎盛典啟用智能機器人“小七”作為主持人,并特邀《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期刊擔任最終評審委員會。最終,朱晴怡團隊榮獲“教學先鋒人物獎”。 這個獎項共有七個名額,而朱晴怡團隊是僅有的兩個獲獎團隊之一。 朱晴怡團隊在疫情期間對在線教育的運用,對于抗疫過程中所涌現出的德育資源的挖掘,都不啻為是最接地氣的基礎教育科技創新和融合樣本。 朱晴怡說,疫情期間這段特殊的線上教育實踐,給自己留下了一段珍貴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