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衛星化學(002648)制定了“雙五計劃” ,明確了兩個五年的奮斗目標,以輕質化原料為核心打造低碳化學新材料科技公司。2021年是衛星上市10周年,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收官之年,計劃完成情況在2022年3月21日晚間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揭曉: 全年營業收入285.57億元,同比增長165.0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0.07億元,同比增長261.62; 全年研發投入金額10.91億元,同比增長126.91,公司技術研發團隊達813人,同比增長164.82;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的總資產達486.92億元,比上年末同比增長50.56,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36.42; 由此,公司表示:2021年各項經營數據再創歷史新高,公司第一個“五年計劃”完美收官! 建成國內領先的綠色低碳化學新材料產業鏈 2021年,衛星“雙五” 計劃有序推進,順利完成平湖基地新增丙烯酸及酯項目投產、連云港基地一階段項目投產,成功實現自主開發的丙烯酸及酯新工藝的應用,年產18萬噸丙烯酸及30萬噸丙烯酸酯項目一次開車成功;實現連云港石化有限公司一階段項目一次開車成功并保持良好運行;amp;alpha;-烯烴及POE中試實驗裝置快速推進。 公司報告期內各生產裝置運行穩定,特別是實現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在全球范圍內領先的長周期穩定運行。公司采用綠色低碳的輕質化原料,產業鏈中各產品規模行業領先,連續穩定運行,在規模、成本、品質、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衛星的綜合競爭力。 在數據上,公司依據上游綠色低碳化學品向下游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性能化學品三大領域延伸,首次將業務統計口徑劃分為功能化學品、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其他業務四大板塊,其中功能化學品、高分子材料的2021年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81.67、218.39,毛利率也均提升超過5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公司2021年境外銷售收入達53.73億元,同比增長632.92。 同時,根據公司在3月10日發布的公告,初步核算, 2022年1-2月,公司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5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47左右;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38左右。 據年報,未來兩年公司還將發揮原料輕質化帶來的綠色低碳優勢,計劃在衛星第二個五年計劃內擴大新能源、新材料、功能化學品的新產品體系。 2022年公司將迎來新一輪在建產能投產,其中連云港基地二階段項目(包括40萬噸/年高密度聚乙烯、 73萬噸/年環氧乙烷、 60萬噸/年苯乙烯)預計2022年中期建成,為其配套的綠色新材料產業園一期項目(包括10萬噸/年乙醇胺、 40萬噸/年聚苯乙烯、 15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酯等裝置)順利開展, 分別計劃于2022年第三、四季度陸續建成;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一體化項目預計2023年底建成。 “雙碳”戰略下轉型升級取得里程碑式進展 為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衛星化學積極研究碳中和、碳達峰政策,宣貫“雙碳”理念,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2021年,公司從源頭、過程、末端三個環節開展節能減碳攻關,成效顯著。 源頭減碳:衛星化學采用輕質化原料生產烯烴,噸CO2排放量大幅低于煤制烯烴。相比于煤制烯烴,公司125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每年可減少約1,140萬噸CO2排放量; 2套45萬噸/年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每年可減少約770萬噸CO2排放量,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戰略目標,符合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關于“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 的建議。衛星化學的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和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副產大量氫氣,生產噸氫氣排放的CO2量遠低于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工藝,具有綠色、低碳的特點。公司副產的綠氫資源可用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相比于使用汽油的經濟型轎車,每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每年可減排約1.84噸CO2,環保效益可觀。 過程節能減碳:衛星化學在項目建設與運行過程中,充分利用工藝余熱和反應副產蒸汽,進行低溫位能回收,回收裝置及罐區部分冷量,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采用新型高效機泵,高效強化換熱器及其它節能產品,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和能量回收率;裝置所有的加熱設備、制冷設備和相應的管道均選擇高效的絕熱材料進行設備及管道保溫、保冷,減少能耗;裝置內選擇節能型的燈管,提高照明度,降低能耗等。 末端減碳:衛星化學充分利用乙烯制環氧乙烷副產的CO2廢氣,規劃建設75萬噸/年碳酸酯裝置,并配套部分食品級CO2,將副產的CO2變廢為寶,實現高價值利用。電池級碳酸酯是生產鋰電池的核心材料,最終可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移動設備等領域。 75萬噸/年碳酸酯裝置全部投產后,公司每年可回收利用近40萬噸CO2,符合“雙碳” 的綠色發展理念,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雙碳”轉型也離不開公司的創新驅動與自主研發,2021年公司新增專利授權 23 項。從2022-2026的衛星第二個“五年計劃”內,公司還計劃引進院士2人,博士100人,完成衛星全球研發中心建設,構建低碳化學新材料科技公司研發創新體系。C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