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語文課本里有一首毛爺爺的 《沁園春·雪》我們都會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那么《沁園春》里的“沁園”到底在哪,你知道嗎?天底下那么多花園,為啥偏偏是它被寫進了詞牌名? 貪就一個字 沁園春色美,大家都想要 東漢章帝時,大將軍竇憲的妹妹被冊封為皇后,于是竇憲倚仗著妹妹,開始為所欲為,不可一世,周圍的人都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多說什么。 有一天,竇憲路過沁水之畔,看見一座園子,依山傍水,亭臺隱現,像仙境一樣。 于是竇憲起了貪念,想把這園子據為己有。問了問旁人,才知道這院子叫沁園,是沁水公主的名下財產。 要知道沁水公主可是先帝漢明帝的掌上明珠,先帝最寵愛的就是她。為了愛女出嫁,明帝選了北倚太行山,南臨沁水的地方,給公主造了個園子作陪嫁,這園子就是沁園,可以說是集天地之靈氣,攜草木之幽芳。 竇憲完全不在意這些陳年舊事,一心想要這個園子,派人去低價強買。當時的沁水公主無權無勢,只能任由沁園落入竇憲手中。 后來漢章帝駕臨沁園,問及此事,竇憲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奪園之事方才敗露,沁園也終于被物歸原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搶別人的東西自己理虧,早晚是要還回去的。 想想近日盤龍閣事件,何嘗不是如此,一方是獨居多年的91歲老道長,一位乾道,世俗所謂“老弱之輩”,一方是一整座寺廟的地方后臺,孰是孰非的論調,不是我們道家擅長。網上的資訊短短二十天,足以鋪天蓋地,聰明的人自會辨別。撇下宗教立場不談,以集體攻擊一個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個體,實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作為炎黃子孫道家弟子的我們,站出來理論公道聲張正義,也理所應當。 在李白的詩篇里有著魏晉詩篇建安骨,在武俠小說里有著“俠義”,或許在盤龍閣堅守的維權道長們只是在以我們道家人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魏晉詩篇建安風骨的故事,又或者他們不是什么大俠,只是我們道家祖師爺門下的弟子,守護著那如風中烈火的信仰...... 太上曰:“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失道而胡亂作為,沒有不兇險的。相信天地大道,自會還盤龍閣一個公道。 —END— 本公眾號所發布內容大多整編自網絡,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不代表民國雜談的立場。如圖文內容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郵件聯系:minguozatan@163.com,我們會及時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