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降溫,全國很多地方都下起了第一場雪,雖然很冷,但莫名地對雪有一種期待,或許是因為詩詞中的雪很美吧。不信?你看看…… 一、《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最喜歡的一首寫雪景的詩,言簡意賅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幽靜唯美的畫面。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因為下雪,沒有鳥獸的痕跡,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位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他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他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卻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導致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是邊塞詩的代表人之一,這是他任安西北庭節度使的判官時為其前任及好友武判官送行時所作的詩。在詩中,詩人以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在詩人的筆下,雪如同春天綻放的梨花一樣美麗。 三、《踏莎行·雪似梅花》(南宋·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在詩詞中,有很大一部分寫雪景者,都與梅聯系在一起,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在呂本中眼里,雪像梅花一樣潔白,梅花又像雪一般晶瑩,但無論像與不像,都是一樣的絕美。可是這么美的雪與梅,卻勾起了詞人心中的愁思,因為去年還有人陪著一起踏雪尋梅,而今時間流逝,人亦漸老,沒有人一起賞這雪與梅。 四、《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幅暮夜投宿、風雪夜歸圖。詩的開頭,詩人先勾畫了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接下來詩的第二句寫的是借宿人家的寫照,簡陋的茅屋本來就能感到境況窘迫,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了。后兩句流傳很廣,寫的是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五、《雪》(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瑞雪兆豐年”是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詩人羅隱卻對此有看法,所以這首詩他的切入點非常獨特。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在這首詩中,“盡道豐年瑞”者不是貧者,而是安居深院華屋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他們在酒酣飯飽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六、《沁園春·雪》(近現代·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也很大,這首詞是廣為流傳的一首。每次詩來都好像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這位指點江山的偉人,他的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和廣闊的胸懷都讓人佩服不已。 七、《山中雪后》(清·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鄭燮即鄭板橋,這是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 八、《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在一個寒冷寂靜的深夜,他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一般來說寫夜雪的詩不多見,因為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但詩人卻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九、《雪梅·其一》(南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又是一首雪與梅同時寫的詩,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詩的后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 十、《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這是早春時節,詞人游玩途中因觀賞到梅花的精致與雪花的燦爛,興致大開而作。他說雪與梅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像梅花的花瓣,仔細一看不是雪,因為雪無香氣,風把香氣吹得四散。雪與梅雖然色彩一樣,形狀相似,但是有一個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家簾幕下低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