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2022年第一季度負極材料上市公司業績繼續飄紅。 龍頭企業表現搶眼。貝特瑞預計一季度凈利潤4.3億元至4.7億元,同比增長64.09—79.35;杉杉股份預計一季度凈利潤7.5億元至8.5億元,同比增長148—181。此外,璞泰來、中科電氣、翔豐華等企業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預計)為90.28、160.73、69.09—88.99。 下游需求旺盛 預計二季度仍將穩健增長 翔豐華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上漲,公司所在行業的下游電池生產商加大生產力度,對公司負極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長,產品供不應求,從而帶動一季度經營業績同比增長。” 貝特瑞也表示,報告期內下游電池市場持續景氣,電池材料市場需求提升,公司正負極材料業務保持快速增長。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負極材料出貨量就已達77.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86;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同比增長近3倍,出貨量超96GWh。 GGII預計,2025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將達1456GWh,按照1GWh需求1000噸負極材料估算,則2025年負極材料的需求量達145.6萬噸。 上海鋼聯鋰電材料分析師常柯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隨著二季度頭部企業的試產放量,頭部企業負極材料一體化布局將助力公司凈利潤穩健增長。” 產能建設步伐加快 六月供應緊張緩解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杉杉股份、璞泰來、凱金能源、中科電氣、尚太科技、翔豐華等人造石墨負極頭部企業均在加速擴張石墨化產能及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 2月20日,中科電氣與寧德時代簽訂協議,共同向貴安新區中科星城進行增資,用于投建“年產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前者增資4.2億元,后者增資2.8億元;翔豐華也表示,四川翔豐華負極一體化6萬噸建設正在積極推進中。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有負極材料產能35178噸,在建產能2萬噸,石墨化年產能1.5萬噸,其中3000噸已滿產,1.2萬噸石墨化在建,預計今年內達產。 行業大規模擴產自然引起不少投資者關于“產能是否會遠遠超出市場需求”的擔憂,貝特瑞對此表示,目前負極市場整體供應還是偏緊張,負極規劃新建產能主要是面向未來的新增需求,產能釋放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特別是原行業外企業新建的產能。 常柯表示,短期內負極材料產能仍處于供應緊張的狀態,預計今年6月份部分產能釋放會緩解部分壓力。 “負極材料產業鏈的擴產不會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梅婷告訴記者:“和傳統行業不同,新能源領域技術路線多,技術迭代快,落后技術路線和對應產能會迅速被淘汰,生命周期有限,因此大規模產能建設并不意味著同質化競爭,會造成企業和技術優勝劣汰而非產能過剩。此外能源增速高,預計未來新能源車滲透率仍會以每年20以上的高速度增長。” 原材料價格上漲 企業布局新型材料 在業績高增的同時,負極材料上市公司同樣也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2021年四季度貝特瑞銷售環收增長近10億元,利潤卻不增反降。對此,貝特瑞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焦類原料、石墨化價格連續走高,使人造石墨的成本上升,收入占比上升,負極毛利率降低。 漲價持續至2022年第一季度。Mysteel數據顯示,針狀焦、石油焦第一季度價格環比均上漲,低硫焦價格再創新高,大慶焦在8800元/噸高位運行,低硫焦五大廠第一季度環比增加2200元/噸至2500元/噸,環比漲幅37.1至49.06;此外,受現有產能供給不足及新增產能釋放緩慢,石墨化加工費用上漲至2.6萬元/噸至2.7萬元/噸,環比漲幅4至8,個別廠家成交在2.8萬元/噸—2.9萬元/噸。 常柯告訴記者,負極材料部分小廠受原料及石墨化費用上漲,成本承壓,提價3000元/噸至7000元/噸不等,頭部廠家暫未進行調價,預計二季度陸續有所體現,其余大廠待下半年新簽訂單情況商榷調價,預計上調幅度在3000元/噸-5000元/噸。整體來看頭部大廠受原料影響利潤將有所壓縮。 值得注意的是,為降低成本,多家上市公司積極推進石墨化等上游原材料、加工工序布局。以翔豐華為例,公告顯示,2021年公司石墨化年產能1.5萬噸,自供比例達到43,其中3000噸已實現滿產。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隨著公司石墨化產能建成投產,成本壓力緩解,全年毛利率上修至26。 還有公司通過布局新型材料筑高“護城河”。貝特瑞在年報中表示,公司將加快推進新型負極材料的前瞻性布局,并擬在深圳市光明區內投資建設年產4萬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翔豐華也表示,公司已涉及硅碳負極、B型-二氧化鈦、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領域,并具備產業化基本條件。 常柯認為,負極材料廠商布局的新型負極材料主要為硅基負極材料和硬炭負極,金屬鋰做負極是未來固態電池的一個發展方向。此外在石墨負極方面,各家企業也在持續改進工藝,增加裝爐量降低成本,增加高效輔料冷卻篩分系統加快降溫,縮短生產周期,提升產能,促進負極業務降本增效。 “目前電池領域技術還未完全定型,創新空間巨大。”王梅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