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高等教育在推動知識創新、加快人才培養、實現文化創生與促進社會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基層學術組織,學科不僅是評判一所大學辦學活力與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更是觀察其履行社會職能效果的重要視角,因而也成為我國教育政策關注、改革和調整的重點。如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明確指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又指出:“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這就要求,必須立足時代、瞄準重點、扎根中國、面向未來,不斷優化學科布局、調整學科結構、完善學科制度、重建學科文化、激活學科活力、健全學科治理,這就需要始終把加強學科建設作為大學的重要工作和職責使命,持續推動學科組織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這里就涉及一個重要問題,即何謂學科組織科學化、何謂學科組織現代化,學科組織又何以科學化和現代化。長期以來,作為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學科研究備受學界關注,但既往的研究重在關注學科建設,而輕學科組織,特別是從基層治理的視角來關注學科組織的建設、運行、創新與發展,更是鳳毛麟角。事實上,在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學科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基層學科組織要想實現良性健康快速發展,既需要來自外部的關于學科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也需要處理好學科組織與政府、大學、院系等不同層級的互動關系,更需要學科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協同配合,特別是學科本身的內部生態、治理水平和組織層次更是直接決定著學科的發展狀況,因此,從基層治理的視角來研究學科組織能夠突破目前關于學科建設的基本范式和邏輯框架,為學科研究開辟一條新路。最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大學學科組織化研究》一書,正是對該領域開展的一次研究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學學科是以知識為中心而形成的一個集知識的生產、分類、管理、應用和創新于一體的基層學術組織,它包含學科發展目標、學科規章制度、學科組織結構、學科行動選擇、學科生態環境等相關要素,是圍繞知識而展開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專門性的活動及其所產生的結果。可見,作為一個組織,其本身內含了生產性、管理性、應用性、發展性等特征。今天,要推動學科組織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就是要不斷優化學科組織,其實質是實現學科的自組織化的過程。基于此,本書運用系統分析、內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學科組織中的四個關鍵要素進行了個別考察和系統審視,從而為學科組織化的路徑選擇提供了實證依據。 既然大學學科組織化以提升學科組織的知識生產和創新能力為旨歸,那就我國當前的大學學科組織而言,狀況如何、有何成效、問題何在?為此,本書以學科組織要素為經,以“應然”與“實然”的對照分析為緯,構建起學科組織化的分析框架,即以學科組織的四個組成要素——方向引領、組織結構、組織行為和組織環境及其間的邏輯關系為核心,遵循由內而外的基本邏輯展開研究。在方向引領維度,以學科組織內含的“使命——愿景——目標”為核心進行分析,指出存在使命低位、愿景遲滯、目標混沌三大問題;在組織結構維度,以“位置——角色”對“結構——機制”展開分析,認為飽受結構漏洞、機制缺陷和失范桎梏的困擾;在組織行為維度,以個體、群體和整體為焦點進行剖析,分析了個體行為異化、群體行為沖突、整體行為困厄的癥候。接著,從決策結構失衡、權力關系限制和治理文化束縛三個方面揭示了學科組織化遭遇的環境束縛。總的來說,這些問題弱化了學科組織的內在粘性和發展張力,消解了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惡化了組織生態,最終削弱了學科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學科組織化過程中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對學科組織采取相關措施,開展有效治理,方能提升組織效能,推動學科組織的科學化和現代化,而這正是本書的落腳點和研究目標。因此,針對現實問題,書中最后指出了四大策略和路徑,即應強化方向引領,做到實化使命陳述、具象愿景表達、調整目標范式;應完善結構設計,以提升組織的整體顯示度、對學科帶頭人應優化結構和健全機制;應調節行為范式,做到規范個體異化行為、調解群體部落沖突、破除整體結構障礙;應優化環境生態,努力調適決策結構、平衡“權力三角”關系、培育新型大學治理文化等。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能只是秉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而是應樹立一種系統觀念,因為學科組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離不開多元主體的統籌謀劃和通力合作,也離不開諸多要素之間的協同共生,更離不開組織內外的相互配合。 應該看到,在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作為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學科組織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既是系統工程,又是恒久事業,衷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推動大學學科的組織化進程,讓學科組織以更高品質的知識生產、創新、輸出與傳播,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為參與全球社會治理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作者:南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編輯部副編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