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一: 在學習上,作為學生的領路人——老師,常常自然而然地與學生的成績捆綁在一起,如果成績不好,就肯定是老師不行。但奇怪的是,如果成績好,則多半是因為孩子本身聰明而且勤奮了。 成績好是孩子自身起決定作用對不對?是對的。道理很簡單,孩子必須自己有學的意愿并有學的能力,才能更高效地接受、消化外界輸入的知識。 但既然如此,成績不好為什么就不是孩子自身的原因了呢?這是人類慣有的病態心理,功勞都歸自己,責任推給別人。 網友二: 成績好壞決定權其實在孩子自己,但老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可忽視,決定了學生是否可以更快地踏上正確的求知路徑,對于一心向上的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所以,班級整體成績的好壞主要在生源質量,教師水平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二者相輔相成,不能簡單割裂。 好學生由好老師來教,肯定如虎添翼;好學生由差老師來教,就像把上佳食材交由三流廚師,白白損耗了優質資才,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好老師來教差學生,就算嘔心瀝血也往往對牛彈琴,白費勁;差老師教差學生,那就是指數級的差了。 網友三: 如果一個班級只有幾個別的孩子特別差,比如說你們班教學的時候買飛得比其他班的多,學習差的也比其他太多,這種情況估計不怪老師,可能是因為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孩子。 其實我們在選擇班級評價的時候,會有意識的把自己的責任擺出來,這兒的擺出來是擺脫出來的意思。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在面對錯誤的時候,很少有主動承認錯誤的勇氣,往往即使承認錯誤也是一種調侃的姿態進行的。 網友四: 首先,現在物質生活豐富,即使在農村,也極少出現窮到一日揭不開鍋的。出現了很多“窮兒富養”的現象。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經歷過艱苦的生活,除了讀書,其它的事一概不用管,全部有家長負責好。好吃,好喝,好玩,還有零花錢。班里有位家里領低保的學生,日常穿扮,花錢開銷,根本看不出是屬于低保家庭的孩子。對于他們而言,生活最大的苦就是讀書,是父母逼的! 其次,農村留守,半留守兒童情況嚴重,隔代教育現象普遍。爺爺奶奶只負責孫子們的飲食,對于學習的事完全一竅不通。父母們在外打拼,心里覺得虧欠孩子的,更多的是用金錢、物質來彌補。孩子根本不懂得體恤家長的辛苦,更多的是只會一味索取,滿足自己的私欲。 網友五: 1、在改卷中,會發現個別班級學生,幾乎全班某個知識點全部錯誤或偏差,這就是教師本身的知識性錯誤造成的。如果多年來偶爾一次,還可能是粗心。要是每次考試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這個教師的知識水平就有問題。 2、教師的教學能力差,體現為某個學科老師講的課,學生都聽不大懂,知識掌握有些模棱兩可。試卷成績上則體現為和平行班比,平均分差距大。如果是本班的其他學科與平行班比,成績差距并不明顯的情況下,某個學科偏差巨大,則是老師的教學能力問題。 3、教師的管理能力差。這主要看班主任及其它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的配合。一個班級有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促進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有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學生樂學,成績自然更好,而學風差的班級,學生厭學的多,學習肯定會更差。 網友六: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一個班的成績有很大影響。要想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都能有個不錯的成績,學生本人的能力和勤奮是必須的。如果,學校在分班的時候,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差錯,那么每個班的學生的實力是沒有多少差距的。如果要想出成績,就看實力和運氣了。一般來講,班和班的差距不是前面的幾個學生,而是,中間水平的學生差距大,因為,這個部分的學生,只有拼命學習成績才能上去,人都是有惰性的,需要老師嚴格督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