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市霍山縣,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1984年創立,在荒山之中建成,至今已有37個年頭。校園一隅的老磚瓦房是這所學校最初的模樣,也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見證,而一起見證這所學校歲月變遷的,除了那間舊瓦房,還有校長董愛民。 1988年師范專業畢業后,董愛民隨即投身鄉村教育事業,在鄉下農村小學執教三年后來到這所學校,開始了與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的同行歲月。從荒山矮房到樓體校舍,從泥巴小路到塑膠跑道,從粉筆黑板到平板投屏,這是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的30年,也是校長董愛民的30年。 ![]() 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校長 董愛民 22位鄉村教師的堅守與渴望 在城鎮化進程的裹挾下,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與大多數鄉村學校一樣,面臨著生源流失、師資短缺與結構老齡化的困境:九十年代初,學校在校學生400余名,進入21世紀后逐漸減少,當前在校學生227名,但這在目前的霍山縣,已經算是規模較大的鄉村校了。 發展進程中,一些老師有了更好的去處,更多的老師選擇留下堅守,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目前有教師22人,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其中有7人達到了50歲。寒來暑往,他們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努力做鄉村娃娃們的“燃燈者”,爭取讓更多孩子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22位教師中,有1個省級骨干教師,5個市縣級骨干教師。在不遺余力、想盡一切辦法點燃教師專業發展激情的同時,董愛民也清楚地了解教師們的渴望:接觸優質教育資源,讓孩子們在家鄉就能享受屬于他們的好教育。 辦學條件和質量是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董愛民認為,這句話對于城鄉郊區的學校而言,更為重要。 學校是幸運的,從2004年的“農遠工程”,到2012年的“班班通”建設,再到2020年全市統一進行“智慧學校”建設,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浪潮中,學校迎風而上,向標而行。 信息技術是鄉村教育振興的渡橋 2020年9月,六安市全面開展智慧學校建設項目,覆蓋全市773所學校,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是在10月12號收到了智慧課堂設備,董愛民回憶道,那是學校異常熱鬧的一天,“收到平板的孩子們像是過節一樣。” 董愛民覺得信息技術是鄉村教育振興的渡橋。“班班通那會兒我們是嘗過甜頭的,現在全市進行智慧學校建設,我們更不能落后。”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現有4個班級率先配備了智慧課堂設備,學校制定了詳細的智慧課堂使用與管理方案,希望探索出符合自身校情的智慧課堂模式。 培訓不間斷,進步不停歇。學校與科大訊飛團隊緊密聯系,對教師團隊進行持續的技術培訓,“我們的老師學習熱情都比較高,12月份有場集中培訓,那天下雨特別冷,有些老師是不需要外出參加培訓的,但他們還是主動要求參訓,全程積極與培訓老師互動。”說起教師團隊對智慧教育的學習熱情,董愛民校長面露欣慰笑容,這是全校教師隊伍信息素養快速提升的一個階段。 同時,學校還結合不同學科特點開展公開課教研,促進智慧課堂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董愛民自己也面向全校開展了多次智慧課堂公開課,期待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應用。 ![]() 老師運用智慧課堂上課 “我們學校的老師們,包括我個人,一直都很重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技術確實能解決一些實際的教學問題。”董愛民自己是語文教師,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長征》那一課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這樣的景象實在難以用語言向學生描述,但他從系統中調出一張圖片、一段視頻,學生就能非常直觀地感受,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力量。 智慧課堂讓教學大不一樣 副校長張力今年46歲,兼任數學老師,從教幾十年來,手捧書本,在黑板上記錄下一道又一道難題,劃下一個又一個知識重點,是他課堂教學的常態,2020年底接觸智慧課堂以來,他坦言:“我的課堂變得大不一樣了” ![]() 下符橋鎮稅務希望小學副校長 張力 上新課時,他會先布置預習任務,并在系統中給孩子們布置預習作業,通過后臺反饋的作業報告,清楚看到每一位學生對于新課程的掌握度,從而給備課提供參考,而系統中也有豐富的多媒體資料,與教材上的知識點一一對應,幫他大大節省了備課時間。 在課堂上,他也可以通過平板隨時布置課堂練習,通過即時反饋,看到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靈活地轉變教學側重點,而不是像以往一樣,將所有知識點都按順序講一遍,或者僅憑著經驗來進行側重。“我覺得自己現在教學的每一步都有據可依,做到心里有數了。” ![]() 學生在平板上答題 孩子們最喜歡的則是智慧課堂的搶答、小組PK等功能。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挑戰。智慧課堂通過搶答、大屏隨機滾動名單等方式,營造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在課堂上瞬間點燃學習熱情,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 “老師,再多布置一點作業吧!” 題目抄寫、作業批改、錯題訂正、作業講評……曾經,這些問題需要耗費師生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應用智慧課堂之后,作業好像不再是負擔,反而成為一件充滿新奇趣味的游戲。 董愛民分享了在辦公室聽到的小故事:有位老師在用智慧課堂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原本計劃布置15題,但學生們一直吵著說“老師,再多布置一點吧!”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作業從15題加到了30題。“學生強烈要求老師多布置作業,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 “在智慧課堂的作業板塊上,師生們可以在平板上操作,不需要抄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董愛民感慨技術為課堂內外帶來的變化。作業提交修改后,學生立馬就能看到錯題訂正和講解,系統會再推送類似題型幫助鞏固,讓學習更加精準高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更激發了學習的自主性。 “鄉村教育,還是很有希望的” 作為學校一路變革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張力感概:“我們從事鄉村教育事業數十年,知道鄉村教育一直在硬件投入上不太夠,現在看到學生人手一臺平板,覺得非常了不起。孩子們能接觸到新的教學方式,而作為老師,我個人也很感動和感概,覺得鄉村教育還是很有希望的。” 董愛民也說道,信息化是彌合城鄉教育資源鴻溝的有力手段之一。有了智慧課堂,學生們能接觸到外面的優秀教育資源、省內外優秀教師的遠程課堂、標準的英語發音等等,“鄉村的教育自信正在提升”。 “要做好鄉村教育,首先要熱愛,其次要有智慧,全市統一的智慧學校建設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董愛民表示,他將盡校長之所能,帶領全校師生共享時代發展機會,讓娃娃們可以立足于大山,也可以走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