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由互聯網教育職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與未來之星聯合主辦的“互聯網+教育”的專業學術沙龍成功舉辦。此次創新沙龍通過翼鷗教育ClassIn平臺進行直播互動,主要圍繞“互聯網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為核心主題展開探討。線上,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鄭勤華教授擔任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院長張偉遠教授、龍之門教育董事長,北京四中網校校長黃向偉進行觀點分享。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也阻斷了教育的社會性。余勝泉教授表示:“目前,行業內所推出的教學工具很多都是免費面向學生,具有開放性。這些教學工具不僅只是來源學校內部、中小學一線教師,也來源于大規模的社會群體。在這種形態下,教育已不再是單一學科教師與學校的事情,而是呈現出一種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一種形態。” 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5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會加速教育系統形成大規模協同的教育服務形態。余勝泉教授具體介紹如下:一,教師的服務屬性社會化。互聯網大數據可以實行跨組織、跨層級、跨領域的流轉,打破組織層級和領域的界限,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空間。二,教師的社會分工要求越來越精細化。三,教師的服務方式體現人機結合。利用人工智能一方面能夠承擔流程化的工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增強教師做不到的工作。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社會化協同工作中重要的服務主體之一。四,教師的身份屬性體現出虛實融合。五,教師的協同主體多元化。六,面向社會開放教育生態體系,一方面學校教育可能跨越自身圍墻,校外的在線機構也有可能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后,余勝泉教授表示:“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化形態具有啟示作用,教育需要提高生產效力,運用科技提高社會分工,從而實現變革。” 張偉遠教授從“基于成效為本的在線教育評價原理和實踐”的角度進行分享,《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要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以及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如今,在開放靈活的在線教育以及多元化的學習成果背景下,終身學習的理念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表示:“以前終身教育強調教育的投入、校園面積、師資數量等,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新知識、新技能將會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以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獲得,更加強調教育的質量和成效。” 基于成效為本的在線教育評價不僅能夠保證與面授教學同等質量和水平,也能夠實現資歷和學分的積累、互認和轉換。張偉遠教授強調,互聯網+教育需要一個制度的保障,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資歷框架等體系建立起來后,無論是校外學習還是校內學習,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都能夠真正實現教育的互通與學習成果的認證和積累。 黃向偉校長在分享中表示:“在線教學不應該是線上搬家,按照課堂教學的原有邏輯來,那在線教學很有可能事半功倍。”對此,黃向偉校長分別從教與學再整合的在線教學模式、時空分離下的教學活動實踐以及疫情期間對在線教學的思考三方面進行分享。他認為:“在線教育是一個完整、連續的教學過程,它不等于直播課,也不等于只看微課和視頻,在線教育具有時空分離的教學重構,可以將異步和同步教學整合。”另外,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所處的時空變得無限大,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學生不僅可以跟自己的教師學習,也可以參加一個學校、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的教學活動。 在思考分享過程中,黃向偉校長重點強調:“在線教學知識和服務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教育內部的轉變,特別是教與學的轉變。學生的學習發生不應只是基于教師的被動學習,而是基于在線資源的自主學習,基于技術工具的智能化學習。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不止是直接的顯性行為,也可以是隱性行為。” 疫情期間,高校以及教師們對在線教學工具的實踐中發現,很少有一個平臺可以滿足一個學校的所有需求,所以在之后的升級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跨平臺合作、資源整合以及跨體質融合。作為一款專為教學而設計的在線教室解決方案以及本次直播的平臺提供商,ClassIn匯聚了翼鷗教育豐富的研發技術與實用功能的特性,隨時為廣大師生提供遠程線上教學服務,實現高效在線教學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