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之七十八: 《高價孩兒》 趙忠心 據新浪網報道,央視財經《消費主張》調查發現,北京一對夫婦說生育二孩,養育七年需要花費260萬元。平均每年花費37萬元,日均一千一百多元。 這260萬元人民幣摞起來,應該跟一個七歲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可謂“金錢等身”。整個是一個用錢堆起來的“高價孩兒”! 我真的想象不出來,這么多的錢,是怎么花的?花在了什么地方? 我相信,這不是調查者杜撰的,一定是有真人真事。 我還相信,比這個花費還多的家庭,肯定也會有的,甚至說大有人在。 問題是,調查者選擇這樣一個家庭有什么代表性?有什么普遍意義? 目前,中國的家庭,有多少達到這種收入水平? 當前,中國尋常家庭,養育一個孩子花費,一般在整個家庭收入的一半或多一些。按照這個比例推算,這個家庭的年收入應該在百萬或以上。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恐怕中國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家庭,是沒有條件生育孩子的,只能選擇丁克。 調查研究選擇樣本,應該是對絕大多數家庭有參考價值。選擇這樣的家庭,有多少家庭能夠參考? 在國家號召育齡夫婦生育“二孩”的時候,公布這樣的一個樣板家庭,動機是什么?意圖是什么?想說明什么?想干什么? 現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以及像深圳這樣的新興城市,選擇“丁克”的家庭“新人類”已經很多了。從國家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促使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恐怕不能再鼓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丁克”了。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是免收學雜費的,從小學到初中這九年,家長是花不了多少錢的。 就是花錢,也是義務教育收費之外的,絕大部分是家長自覺自愿地、上趕著交給了社會上那些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忽悠家長的培訓機構。 國家、政府并沒有強迫家長交這么多的費用。無論哪個公辦學校,就是借他倆膽兒,也不敢這么亂收費。 如今說起培養孩子花銷大,我們國家的公辦學校是“沾了光”的。沾什么光?那就是“蒙冤”,替別人“背黑鍋”。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成不成器,跟花錢多少,并不成正比例。不要盲目攀比。 用錢“堆”起來的孩子,不見得個個成人成才,成大人物,大人才。 養育孩子不惜花重金的,那錢,打了“水漂兒”的,比比皆是。 (2017年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