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幫孩子戰勝孤獨的辦法分類: 《怎樣幫孩子戰勝孤獨?》 (轉載) 一是回老家 農村里天好地好,雞多豬多牛羊多娃娃也多,把孩子放進去,如同一滴水融進一片海,再合適不過。 鄉間的小燕子 明凡(江蘇): 我女兒10歲。去年暑假,我帶她去了我娘家的小村莊。她一去就被好多小孩子團團包圍。她剛開始時局促不安,不一會兒就和小朋友們玩到一塊了。 我們把她接回來之后,看見乞丐,她再也沒有目不斜視地走過,而是輕輕地放下一枚硬幣。 我說你以前不是討厭乞丐嗎?她說:“唉呀,媽媽,我姥姥家的那些人,有了要飯的來,他們就給人家送飯,你送一碗,我送一碗。我的小伙伴們,還給他們連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餅干……” 我很欣慰。她受這些善良、純樸的小伙伴們的影響,原來麻木、尖刻的心思也變得美麗、柔軟。 暑假又要來了,我準備再把她送回去,讓這只憋了幾個月的小鳥,重新變回鄉間田野里飛過的小燕子,和一大群小燕子在一起唧唧喳喳,快快樂樂地生活。 二是城里娃娃結伴耍 只要是有心的父母,即使不回老家,也能在城里找到適合孩子度過暑假的最佳方式。幾家聯合,輪值管理,也是不錯的選擇。 于謙謙(北京): 我花了半個月時間,聯合了五個“孩兒媽”,組織起一個“星星團”。一放暑假,媽媽們輪流當班,把孩子們集中在我家的大客廳,實現快樂共享。 剛開始我孩子很霸氣:“你,給我把這個拿來!”“你,給我把那個拿來!” 把我給氣壞了:“人家憑什么要聽你的話?不許你再這么霸道!” 我訓得他噘著嘴。我口氣和緩下來:“乖,他們是你的兄弟姐妹,你要和大家學會分享,好嗎?” 后來的一段時間,孩子們相處得越來越好。原來小心眼兒的變得豁達了,原來愛獨占的學會分享了,原來的哭寶寶變成笑寶寶,原來的“橫蔥”變成“順毛驢”。 他們出外游玩的時候,尖叫、呼哨、奔跑,累得滿頭滿臉的汗,可是非常快樂。 看來,孩子們的的確確是需要一個有兄弟姐妹的生長環境啊!只有這樣,才能一路成長,一路歌唱,一路不孤單。 三是帶上孩子去度假 找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孩子放假,父母也放假,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當然,這樣的做法成本高一些。但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這個錢花得值! 潔莉(石家莊): 去年暑假,我帶兒子去了當地剛開發的騰龍苑度假村,找了家農戶住下來。 那里山明水秀、瓜果飄香,村民還沒受市場經濟氣味的熏染,很純樸,小孩子們也很天真。兒子很快和他們玩到一塊了。 寫完作業后,幾個孩子就一人抱一個大西瓜,爬到半山腰上去賣。說是賣,其實是玩,逮螞蚱,掐野花,光著腳丫踩水,渴了就擘開一只瓜,大口大口啃。 兒子還拿人家的一根鐵釬子,在山道上來回逡巡,扎那些被游客隨手扔棄的腸衣、方便面袋和礦泉水瓶,然后交給房東的兒子一塊兒賣錢,得的錢買作業本。 四十天的假期,我們只花了一千塊錢,卻讓兒子變得開朗、懂事:他走在馬路上,絕對不再亂扔果皮紙屑;以前作業本子使一小半就扔掉了,現在寫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我覺得很值。 今年暑假,我準備再帶兒子去一次。就算我沒時間,兒子也可以自己去,熟了嘛! 四是認下一門窮親戚 和窮困孩子結對子,這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也過過苦日子,既能排除孤獨,又能激發孩子的慈善之心,何樂而不為? 永春(吉林): 我參加了本地報紙辦的愛心傳遞活動,資助著一個貧困孩子上學。這個女孩很懂事,最近還邀請我女兒到她家去作客。 她家怎么好去呢!一個癱瘓在床的媽媽,一個失明的爸爸。那個家低暗破敗,我女兒住慣了120平米的大房子,去了不得捏著鼻子逃出來? 可是女兒整天憋在家里也不是事,干脆,送她去試試。 剛去的第一天,因為沒有抽水馬桶,沒有干凈毛巾,洗澡只能用臉盆曬點熱水,把女兒難受壞了;粗茶淡飯哽著喉嚨,說什么也咽不下去。 后來,她才慢慢習慣起來,幫著小姐姐煮飯煮菜,洗衣曬被,給她媽媽擦身,拿著探桿引她爸爸過馬路,晚上就著昏黃的燈光做作業。 她看小姐姐的作業又清楚又整齊,自己卻寫得像蜘蛛爬,又羨慕又慚愧。 看來,這樣做效果不錯,我想讓她認下這門窮親戚,暑假時你來我往,既不孤獨,又能讓孩子變得懂事。 (轉自《家庭百事通》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