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由官橋鎮官橋八組帶頭人周寶生董事長創辦,十余年的發展中,為社會各界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十余年后,武漢東湖學院師生再訪官橋,盼以科技助力發展。 7月9日,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筑夢經濟人”實踐隊前往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開啟一段為期五天的電商支農之旅。 知行合一詳調研,時代科技助農興 經走訪調查,富硒米店老板給隊員們介紹了電子商務銷售商品現狀,讓實踐隊深深感到如何提高優質農產品產品或新興形式在消費者心中的普及度,突破二者之間的壁壘,不僅是電商大環境下需要解決的一重要問題,也是他們此行的目的之一。此外,一間名叫“二喬家”的電商平臺由單一線下零售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重營銷的策略轉變讓其在生意火爆之余還有了自己的招牌產品,給實踐隊帶來不小的觸動。 隨著調研的深入,實踐隊還發現嘉魚縣潘家灣鎮當地電商發展主要存在產銷不對口、本地需求弱、推廣開展難等情況,為本次電商支農主題三下鄉活動提供了一個切入口。同時,當地農戶對電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與運用,幾家成熟家庭農場讓實踐隊成員們看見了電商與農產品相結合的可能性,引領隊員們在接下來幾天進一步探索更加適合嘉魚縣的電商道路。 圖為實踐隊員在富硒米店調研 訪嘉魚縣商務局,尋電商發展新路 乘車至嘉魚縣商務局,筑夢經濟人實踐隊與分管電商的張主任、電商協會會長劉會長在會議室進行了一場小型“研討會”。 嘉魚縣商務局目前著力于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創建工作,面對電商人才緊缺的問題,嘉魚縣建立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孵化基地區不僅為新興電商免費提供辦公場所,還提供免費的系統培訓,同時改善創業園區的人員生活環境,引入生活服務區,努力做到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對于,當地的配套設施建設、物流倉儲技術相對還不夠完善這一大難題,嘉魚縣正在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解決了農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大田縣政府目前致力建設一個或者多個農產品集中銷售平臺。此平臺,采取新零售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保證貨源,向實現“一縣一品,一品一碼”的方向努力,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方式,讓嘉魚縣的優質農產品逐步走出去。 實踐隊認真記錄了嘉魚縣推動電商發展的種種舉措,提出到潛江等周邊地區推廣品牌與產品或提供服務中心崗位給大學生等建議,雙方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實踐隊成員們獲益良多。 圖為在官橋鎮開展的講座 訪官橋支新策,推農業惠發展 接下來的兩天里,實踐隊參觀了嘉魚縣現代農業示范中心各場地設施以及嘉魚縣阿里巴巴孵化器,并了解到,孵化器實行標準化管理與績效考核,有專門的電商樓。“條件雖好”但“缺乏電商人才”這是目前孵化器尚未解決的問題。“目前入駐電商樓的許多企業正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運營還不成熟。 在官橋鎮人民政府的邀請下,一場由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師生們們舉辦“互聯網+農業”的講座于早上九點鐘在嘉魚縣官橋鎮會議廳準時開始。 會上,實踐隊指導老師和成員們分類別介紹了互聯網+農業的潮流和趨勢,分析了農產品下行趨勢下,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必要性。指導老師呂丹從為什么要“互聯網+農產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如何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趨勢與未來四個方面,結合當下流行的電子商務網站的網紅產品、幾個淘寶村的成功案例,講述了農村電子商務有關方面的知識,鼓勵學員們要緊抓電子商務潮流,通過這種新渠道將自己甚至全村的農產品銷得更遠、銷得更好。講座結束后,到場新型經營主體們也向實踐隊員們提出許多電商運作中遇到的問題,隊員們仔細思考并給予了回答與建議。 在此次嘉魚行的實踐活動中,筑夢經濟人實踐隊利用經濟專業知識為嘉魚縣電商發展提供了一些建議和思路,為官橋鎮舉辦的電商講座增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電商宣傳與品牌打造的了解,促進了雙方的共同進步。只有不單靠政策扶持,結合時代發展,加以運用互聯網,才能煥發出嘉魚縣電商長久活力。這是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實踐隊接下來將不僅局限于電商行業,還會綜合考慮嘉魚縣的產業結構和轉型方向,從而推動此次電商支農活動的深入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