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在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深度融合,能夠發揮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作用,審美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江西省宜春學院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挖掘美育元素,強化美育工作的實踐路徑,收到顯著成效。 突出育人導向 建強教師隊伍 高校美育教師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美育工作的質量。對于一支師資隊伍來說,配齊是根本,配好是關鍵。為了保障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宜春學院根據實際需求,對新入職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教育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等嚴格把關,層層篩查、排查摸底,經過一年的培養教育和考察,補充一批政治思想覺悟高、專業素養扎實深厚、年富力強的美育教師。 同時,學校還有針對性地安排其他美育教師參與進修培訓,保證美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學校開展美育工作的標準和要求。在審美教育工作重點項目的重要課題研究中,學校通過引入社會資源、組織校內培訓、開展校校合作、選拔藝術類專業的優秀師資等途徑,解決重點項目的難題。 優化美育體系 推進課程建設 高校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重點在于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一是要不斷強化普及藝術教育,進一步提升專業藝術教育,持續改進藝術教育教學方法。二是要著眼于學校審美教育的整體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其中,建立一套蘊含深厚文化內涵、體現時代特色的大學審美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放更多的公共美育課,并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為其提供不同特點的美育課程,同時加大對公共美育課的教材建設力度,使公共美育課的教學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學校認為,為培養高素質的藝術人才而進行的專業美育,既要突出“專業技術”,又要注意與思想政治“并駕齊驅”,與文化課互為補充。 豐富美育資源 營造良好氛圍 宜春學院在強化和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堅持“外顯”與“內隱”的統一。學校倡導既要抓好“第一課堂”,又要重視“第二課堂”的構建,不斷推進和完善“思政+”育人新模式。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情境的創造,對學生進行“無形”的教育。在課堂上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也能在校內外開展審美教育。如在全校范圍內組織開展“書畫大賽”“演講比賽”“歌手大賽”等文化藝術活動,成立“書畫協會”“巧思藝學社”“動漫涂鴉研究社”等美育團體,善于運用藝術館、校史館、音樂廳等物質載體,舉辦大學生藝術節、合唱團、話劇節等藝術展演活動,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多去感知美、享受美的機會;學校積極引入社會優秀資源,引進高雅藝術進校園、舉辦藝術方面的專題講座和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學校還注重校園美育環境的構建,在校園內美化環境的“硬件”設施。宜春學院在校園中營造美無處不在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在濃郁的美育環境中提升自己對美的認知與感覺,并成為“美”的創造主體。 創新美育載體 提高服務水平 大學審美教育的思想屬性是大學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美育應在培養大學生“發現美”的能力的同時,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責任感。 宜春學院在大學美育課題上把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起來,向學生闡明應追求怎樣的“美”,使學生認識到怎樣才能更好地創造出“美”。在教學中,教師積極開辟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用活網絡思政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欣賞美、理解美到創造美。學校正努力打造贛西乃至江西和全國版畫高地,為藝術教育教學、創造、實踐、科研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在進行美育時,學校注重“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不同學科的學生在美育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巧妙結合美育的娛樂性特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要落實“五育并舉”,強化審美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標,宜春學院著力建設美育師資隊伍,加強學校美育課程建設,深入挖掘美育資源,積極創新美育載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郭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