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好酒的成功釀造,最終還是取決于釀酒人的智慧。千百年來,無數釀酒人恪守傳統釀造技藝,在歲月的更替中創制這杯醇香液體,給了世人以絕佳體驗。可以說,流淌在酒液中是始終不變的匠心精神、是代代釀酒人的敬業品格。在金種子就有一批釀酒匠人,他們奮斗在釀酒一線,嚴守品質關,用多年的技術積累換取美酒飄香,讓金種子的美名傳遍全國。 全國勞動模范、金種子酒業總工程師楊紅文,從車間技術員做到科技帶頭人、高層次行業專家、中國酒業名匠,一路走來,他幾乎做遍了每一個釀酒、品酒和科研崗位,用實際行動守匠心、精匠藝,在平凡崗位上鑄就了不平凡,成為釀酒品酒科技一線高端人才的典范。 1992年,剛從安徽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的楊紅文,被分配到金種子酒業,他懷著對白酒特殊的敏感和天賦走上人生第一個工作崗位——曲酒釀造車間。 當時釀酒行業基礎薄弱,所謂的核心技術基本都是靠手傳口授,在楊紅文看來可以用數據、參數、圖表來形象化的內容,全部是由一代代釀酒人口手相傳,或者更多的依靠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的經驗和認知來傳承,釀酒技術全靠經驗和主觀判斷,不僅不規范、不系統,而且容易出現偏差。這讓楊紅文有些茫然,不知如何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釀酒生產實踐中去。 為了盡快掌握釀酒技巧,他早來晚歸,勤學苦練。全廠每天8點上班,他7點鐘就來到發酵池邊,一門心思扎根到車間一線,跟著“師傅”耐心學習傳統的釀酒方法,認真從這看似簡單卻凝聚了數千年中華酒文化的傳統工藝中汲取營養。就這樣,他用熱情和汗水奏響青春序曲,用一年時間就熟練掌握了傳統釀酒的各種竅門,在1993年全廠技術考核中被評為第一名,正式從一名門外漢成為行家里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工作剛滿2年的楊紅文,在安徽省白酒行業第一屆白酒技術比武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被授予“安徽省輕工系統技術狀元”稱號,榮獲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這次獲獎點燃了楊紅文同志匠心釀酒的夢想。此后,他用睿智和鉆勁摸透了生產工藝中的各個環節,用孜孜不倦的渴求熟練掌握各種技法,在釀酒、質量檢驗、品酒等多個領域出類拔萃。 那時,釀酒前輩一直有個未了的情結,就是將老窖池的窖泥培殖到新建的窖池中,提高新窖池的發酵功效。在當時檢測條件差、缺少生物技術和培殖經驗的情況下,楊紅文主動接過了重擔。 為了復制衍生老窖泥,加快新一代窖泥研制培殖,楊紅文兢兢業業,刻苦鉆研,他和團隊成員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他深信“最基礎的工作才是最值得重視的工作”,利用一切時間學習、參閱大量文獻資料,對每一個技術細節力求原理清晰,從溫度水分把控到窖泥理化因子分析,從微生物分析到小試總結,每一個環節均組織大家充分論證試驗,常常為一個技術指標、試驗措施進行數個月的攻關和驗證。 一項項復雜棘手的技術難題,在無數次的驗證試驗中被逐項攻破。日月星辰見證了他的拼搏,屢敗屢戰磨煉了他的意志。歷時2年的艱苦奮斗,楊紅文探索出人工窖泥培殖方法,并于1996年總結出了一套判斷釀酒窖泥品質的方法,傾注他心血的新一代人工窖泥通過了試驗考核,實現了應用,為新窖池的高質量投產達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20年后,金種子酒業博士后工作站的汪焰勝博士對楊紅文當初研發窖泥的方法進行再改進、再總結,于2016年底申報了“一種快速判斷釀酒窖泥品質的方法”專利,于2021年11月獲批國家發明專利。 如今,作為總工程師的楊紅文分管釀酒、品酒科研和質量管理工作,在他的辦公桌上,存放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瓶子、杯子,這些瓶子杯子裝著各種酒樣,有半成品、也有成品,有公司的產品,也有其他同行的產品,有國內的產品也有國外的產品。楊紅文情系酒中,癡心不改,練就了一嘴“絕活”,每一種酒經他一品評就能知道質量優劣、產于何處,甚至連酒精度都能說得相差無幾。這些酒瓶、酒杯和酒樣,見證了楊紅文30年來的執著和追求。 技術的進步得益于人們的不斷奮斗,在釀酒領域,楊紅文以一顆匠心,持續不斷地推進科技創新,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題,為品類的開創貢獻了力量。相信在這個技術領頭人的帶領下,金種子的創新腳步不會停,匠心精神永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