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鳥瞰圖。 新拓洋生物科技產業園項目是鶴壁市生物技術產業主要支撐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產值可達百億元以上。 山城區紅色文化實踐中心建成投用。 網紅打卡地愛情小巷。 垃圾場變身體育公園。 轄區群眾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進行健康體檢。 陳晨 蔣曉芳 近年來,山城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市委各項工作要求,持續唱響“解放思想、鼓足干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主旋律,貫徹“一切工作堅持高標準和優效益”總要求,倡樹擔當出彩用人新導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奮力書寫工業興區、強區富民、環境建設、孝善山城、黨建引領五篇文章,高質量富美山城建設蹄疾步穩。 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智造”推動轉型升級 在鶴壁寶發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發能源”)化二車間,只看到運轉的機器,看不到一個操作的工人。“我們的工作人員都在新建的中控室。”寶發能源總經理張國杰介紹,經過技改后的移動床純氧連續氣化節能優化項目裝置自動化率達到80,煤炭利用率提高至95,碳排放減少10萬噸。 近年來,因煤而興的山城區把歷史包袱變成發展資源,抓緊抓實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營商環境三項重點工作,奮力搶抓重大機遇持續深化轉型,走出了一條鳳凰涅槃的產業轉型之路。該區加快生物化工、生物醫藥、功能性新材料產業融合鏈接,推動產業鏈集約配套,構建產業生態。 在招商引資上,編制產業招商圖譜,開展精準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區新簽約項目11個、總投資69億元,新落地項目9個、總投資59億元,引進的新拓洋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相繼投產。 在項目建設上,以“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為契機,深入推進項目謀劃、項目前期、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服務優化五大攻堅行動,精準發力推進“三個一批”,以項目建設推動產業轉型。今年,該區總投資217.9億元的35個區重點項目,上半年完成投資99.15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15.2。 在營商環境建設上,扎實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對轄區265家企業實行包聯機制,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拓寬用工渠道、融資渠道和銷售渠道,保障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今年上半年,先后為寶發能源、新拓洋等67家企業辦理留抵退稅約13892.6萬元,幫助各類市場主體融資4.3億元,采用“線上+線下”方式解決企業用工難題,保障項目用地699.8畝,疫情期間基本保障了正常生產經營,企業滿意率100。 此外,山城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支持企業實施“三大改造”。建成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家。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建立量質齊升的科技型企業入庫機制,匯恩、天瑞石油、博龍等23家企業已進行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 城鄉面貌換新顏 發展環境更優越 “以前想要去公園玩,需要去1公里外的楓嶺公園,現在門口就有游園,吃完晚飯就可以下樓轉轉,還能陪孩子一起在游園里的淇河書屋看看書,陶冶一下情操,享受愜意時光。”在山城區生活了20多年的張愛芬對該區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 和張愛芬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群眾感受到了山城區城市更新帶來的可喜變化。近兩年,該區借助老舊小區改造、百城提質、城市創建等機遇,強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使老城區增添新魅力。 近年來,該區先后改造64個老舊小區、72條背街小巷、50個城市游園,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到15平方米;率先建成8個淇河書屋,打造紅中段社區、廣場社區等15個“一刻鐘生活圈”示范社區;構建“社區+平臺+服務”三位一體模式,多層次養老體系加快構建,朝陽南社區入選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成50個便民核酸采樣點,全力打造智慧化、多元化、品質化、健康化的“1+9+2”生活圈。 在推進主城區更新提質的同時,山城區把石林片區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和重要經濟增長極,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和鶴鳴湖自然風光優勢,實施小城鎮建設提速提質行動和紅色文旅融入發展,建成了劉鄧紅街、釋林古鎮、釋林書院、石林干部學院等亮點工程,還將實施12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養宜游宜學的美麗鄉村,提升“紅色石林”顏值。目前,石林鎮已成功申報河南省第二批“美麗小鎮”,建成“四美鄉村”6個、“五美庭院”84個。 民生福祉全面增進 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勞有所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翻閱山城區保障和改善民生“答卷”,一件件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一項項惠民舉措接連出臺,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幸福山城的民生溫度。 “以前量血壓還得去醫院,現在醫院把服務站建在小區,出門兩三分鐘就能量血壓,太方便了。而且有啥頭疼腦熱的也不用跑醫院了,在這兒就能看。”在紅旗街街道朝陽南小區,居民李阿姨邊測量血壓邊高興地對筆者說起如今養老的便利。 幸福安康是民生所向。山城區圍繞“一老”,積極開展適老化改造,建成7個街道綜合養老中心和6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街道社區全覆蓋;圍繞“一小”,建成普惠性幼兒園39所,覆蓋率達到98,讓老百姓的孩子好入園、入好園;圍繞“一青壯”,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7812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71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527人,新增“四類人才”1150人,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744人。 鄉村振興穩步推進,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石林鎮成功申報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突出做好“南種、北養、中休閑”文章,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今年累計投入銜接資金2585.8萬元,對接項目22個,帶動1336名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就業增收,截至6月底,全區脫貧人口家庭年人均純收入1.44萬元,同比增幅14.5;深入開展政策落實“大排查、大整改、大補課”等行動,全面落實保兜底保障政策,確保政策應享盡享,今年全區38個行政村全部接通自來水;持續深化“六個一”幫扶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周四“幫扶日”工作制度,守牢因災返貧致貧底線;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實現了由“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向“一增收、兩改善、四提升、一滿意(群眾滿意)”轉變,為全年實現“兩個高于”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山城成效明顯,繪就“綠水繞東城,西山映彩霞”的山城美景。持續推動以綠蔭城,依托楓嶺公園,強力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西山荒山綠化及北延工程,打造萬畝紅色飄帶工程;按照“一軸一山兩廊多點”思路,啟動時沈線森林鄉村示范帶、西山荒山綠化、大白線廊道綠化等十大工程,推動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扎實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實施全域水系治理,全區空氣質量不斷改善,耿寺斷面持續達標,在今年上半年全國3641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位列第11名。 平安山城提檔升級,群眾安全感倍增。深入開展“三零”創建,推進“四治融合”,建成智慧安防小區118個,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今年上半年,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35.14,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9.67,涉案損失同比下降36.97。 黨的建設更加穩固 匯聚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90后村支書張桂芳將石林鎮三家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彩虹村”,帶領村民致富。 石林鎮宋溝村第一書記牛愛國,收回集體土地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快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村民就業渠道,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數。 …… 山城區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擺在首位,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聚焦基層黨建重點任務和薄弱環節,抓好“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全面開展“五星”支部創建,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紅色動能”。 “八比八曬·爭先創優”,推動“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見行見效。把工地當陣地、現場當考場、進度當尺度,開展好“八比八曬·爭先創優”、重大項目審批服務“擂臺賽”等活動,不斷提高項目開工率、投產率、達效率。第一季度城市創建大比拼排名全市第二,重大項目審批事項辦結率全市第一。 建立“1232”全域聯動機制,扎實推動“五星”支部創建走深走實。構建1個工作體系: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設辦公室和十個工作專班,區委常委分別任各專班領導,具體負責創建工作落實,辦公室設綜合指導組、宣傳組、督導組3個工作組,形成了“一星一專班”“一星一常委”“一星一方案”的工作格局。完善2項運行機制:區領導包聯鎮(街道)、鎮(街道)干部包保村(社區)、村(社區)干部聯組(小區、樓院)到戶的領導干部包聯機制;鎮(街道)每月上旬、全區每月中旬召開會議,推動解決問題的精準補短研判機制。聚焦3個關鍵聯動: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10個“創星”工作專班33個責任單位部門聯動,激發黨員群眾參與創建,實現黨群聯動。抓好2類培訓宣傳:分級開展業務培訓,用好“線上”“線下”宣傳手段。同時,將全區100個村(社區)分成19個片區,明確19名組工干部為“五星”支部創建協作專員,負責指導村(社區)各項創建任務落地見效,推動基層黨建提檔升級、出新出彩。 圖片由山城區委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