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消費水平提升,水產品營養和健康價值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知,各類水產品的消費需求逐漸上升,成為餐桌上的常駐“嘉賓”。《中國農業展望報告》也預計,到2026年我國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將達到23千克,占總消費量的比重將達到36左右。與此同時,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水體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時有出現。如何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的水產品? 4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1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農漁發〔2021〕8號)。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用獸藥及其他投入品使用的監督管理,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 質量安全仍存“漏洞” 消費者的需求促使水產品養殖業的不斷擴大,但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不規范的操作可能會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 記者注意到,4月6日,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公布了新一期食品抽檢信息,有13批次樣品檢出不合格。其中,有9批次水產品檢出鎘超標。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的規定,甲殼類鮮、凍水產動物中鎘的限量≤0.5mg/kg,肉制品(肝臟制品、腎臟制品除外)中鎘的限量≤0.1mg/kg。在不合格信息名單中,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精英海鮮批發賣場售賣的散裝稱重蝦爬子鎘含量最高,為2.4mg/kg。 通告中對部分不合格項目進行了解釋。其中提到,鎘是最常見的重金屬元素污染物指標之一,是環境中常見的化學毒物,易造成食品污染。水產品中鎘超標的原因,可能是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對環境中鎘元素的富集,非有意加入。鎘是蓄積性毒物,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 水產品合格率逐年上升 出現問題,解決問題。面對水產品中容易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也積極制定各項政策,加強對水產品的監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質量與標準研究室黃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國家多年的監管,我國水產品中獸藥的使用情況在逐漸好轉,而且水產品的合格率在逐年上升。”她介紹,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了產地監督抽查,例行監測,投入品安全隱患排查等專項行動,從不同環節去監控監管水產品中獸藥的使用情況。其中,產地監督抽查主要針對的是水產品養殖環節;例行監測主要針對的是水產品的市場流通環節;監測場所主要是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超市;投入品安全隱患排查主要針對的是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漁民所使用的獸藥,所喂的飼料中是否含有違法添加的行為。 在談到目前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情況時,黃麗說:“根據農業農村部公開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連續多年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等專項。截至2020年末沒有發生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連續8年合格率保持在99,從養殖到銷售等環節監控、監管水產品質量安全,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營養的水產品。” 與此同時,今年4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1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將重點監測北京、天津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3個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狀況,隨機抽檢水產品2350批次。排查市場銷售用于水產養殖的所謂“非藥品”“動保產品”等未經審批投入品的安全風險隱患,隨機抽檢產品100批次。 不斷健全監控長效機制 養殖水產品質量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營養的水產品,才能讓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信賴,助力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1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提出了三點工作要求,高度重視,狠抓落實;產管結合,檢打聯動;完善機制,合力管控。其中提到,要始終堅持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工作要求,不斷完善水產養殖生產環節質量安全各項管理制度。各省份要不斷健全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長效機制,補齊缺少水產養殖生產單位和執法檢查人員動態名錄庫“兩庫”的短板,提升水產品質檢機構的檢測能力,為監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各主管部門內設機構間工作配合,積極與市場監管等部門進行協作,從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各環節,從產地到市場,加大對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相關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努力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黃麗也表示,水產品是農產品中的一部分,我國是農業大國,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最基本的。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舉措落到實處,這需要相關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具有一定的資質,嚴格監督管理,向社會提供科學、公正、準確的數據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相信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投入的增加,我國人民一直可以吃到放心的食品。(本報實習記者 閆 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