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農業農村部就當前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產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占到了2500萬噸。 這一說法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擔心,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國家糧食安全會出現惡化?對此,農業農村部在發布會上予以詳細解答。 大豆產需缺口加大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強調,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他給出一組數據: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特別是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占有量超過200公斤,而目前我國人均口糧(原糧)消費不到150公斤。因此,“多年的糧食豐收,庫存是充裕的,價格總體平穩。” 潘文博表示,糧食總量平衡下,我國糧食供需結構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 他舉例說,我國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而且產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進口8000萬噸到9000萬噸。 去年10月,國新辦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近幾年,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大豆占比為75.4,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占比不足6。“大豆缺口最大是由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因為要保玉米,保谷物自給,而玉米、大豆是爭地的。”潘文博說,按照國內的耕地生產,8000多萬噸的大豆需要6億多畝耕地,所以我們要適度進口一些,適度進口也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很多人質疑為什么不能多生產一些大豆,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要擠占寶貴的耕地資源;二是進口大豆實際上價格比我們自己生產的成本更低,完全自給從經濟上來說不算合理。 李國祥進一步解釋,我國自己生產的大豆平均成本接近2元/斤,進口可能在1.5元/斤。如果讓農民都來生產大豆,收購時就必須要給農民補貼,否則進口商就可能偷偷把大豆進到中國來,這樣也會沖擊國內的大豆市場。“所以我們完全不進口(大豆)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 潘文博介紹,目前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麥供求平衡,玉米供求基本平衡。當前進口一部分谷物主要是為調劑品種余缺,總量是比較少的,比如2019年我國凈進口谷物是1468萬噸,只占國內的產量2左右。 他強調,即便按照專家測算“十四五”期末我國谷物進口2500萬噸的說法,也就占我國糧食產量的4,我國谷物自給率依然能達到96以上,這說明我國谷物自給水平能夠做到基本自給。 今年秋糧豐收有望 今年夏天,南方多地發生洪澇災害,這也對糧食生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今年我國夏糧已獲豐收,但秋糧是大頭,占全年糧食生產3/4的比重。當前秋糧生產情況如何,今年的豐收有沒有保障? 對此,潘文博表示,今年的秋糧豐收有一定基礎,主要來自兩點判斷:一是秋糧種植面積增加;二是秋糧長勢總體正常。 “初步預計,今年秋糧播種面積12.84億畝,增加了500多萬畝。”潘文博分析,面積增加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 一是春播期間雨水比較好,墑情好,有一些過去偏旱的地塊今年種上了。 二是受疫情影響,農民對后期糧價上漲有預期。“現在看,水稻、小麥、玉米的價格都比同期有所上漲,在市場拉動和播種期間墑情好的情況下,今年秋糧面積是增加的。” 全國糧食的大頭在秋糧,秋糧的大頭在東北。潘文博介紹,目前東北的玉米前期授粉、灌漿都不錯,大豆已經鼓粒,水稻也壓穗了。“像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南這些全國糧食大省,作物的長勢都是這幾年較好的一年。” 不過潘文博也提到,今年我國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洪澇災害重于常年。不過洪澇主要影響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不會影響全局。干旱主要集中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等傳統旱區,持續時間不長,影響也有限。 目前距秋糧大面積收獲還有40多天時間,奪取豐收還要過干旱、洪澇、早霜、臺風、病蟲害等多個關口。“這里我們最擔心的就是8月底、9月上旬的臺風,因為這時候正好是作物頭重腳輕的時候,作物已經灌漿,玉米、水稻穗很大,刮臺風容易造成倒伏。” 記者注意到,據中央氣象臺預報,今年第8號臺風“巴威”將于8月26日上午移入黃海南部,向我國山東半島一帶沿海靠近,8月27日上午將在朝鮮西部到遼寧東部一帶沿海登陸。氣象部門預計,“巴威”可能成為1949年以來罕見的直接登陸遼寧的臺風,甚至是最強臺風,對東北地區的影響類似2012年的臺風“布拉萬”。 對此,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緊急部署臺風防御工作,要求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農業農村部門落實好各項防御措施,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