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虐童”事件吸引了公眾的眼球,而讓另一件事關青少年的重要事被忽視了。 世衛要把“網癮”定為精神疾病? 媒體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將“游戲成癮”加入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如果順利通過,那游戲的負面影響將首次與酒精、煙草、咖啡因、毒品等并列在一塊,意味著“網癮”可能正式成為一種精神疾病。 ![]() “網癮”,關于它是不是一種病,已經被討論了十多年。 假如,它是病,那順理成章得治。那么像書院的體罰教育,楊教授之流的電擊療法,就有了合理的外衣; 假如,它不是病,可所謂“戒網癮”致少年傷害甚至死亡的慘案從未停止過,依然有父母深信“送進戒網學校”是救贖孩子唯一的辦法... 幸虧,經由媒體報道更多人知道了“戒網學校”的真面目。幸虧,包括中國在內都通過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禁止暴力戒網行為;即使是這次的世衛事件,也只是統計分類法并不屬于學術定論,并不能作為專業診療的參考。 差點被送“戒網學校” 少年如何自救 但是,現實并不總是樂觀。江西上初二的志明(化明),被家人認為“網癮”,差點就被送進戒網學校,要不是最后在親友建議下嘗試了專業學生手機小格雷,管控矯正了使用習慣。那么如媒體爆料所述被鋼鞭打,受體罰折磨可能就有他。 ![]() 志明現在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幸虧“網癮”不是病。不然父母就直接送他去戒網了,也就沒有后面的峰回路轉了。 我們為少一個少年被暴力傷害而慶幸。但也要意識到,“網癮”是不是病雖然還在爭論,但過度游戲和沉溺網絡確實存在較大不良影響。正是對這些不良影響束手無策,才逼得一些父母去相信“戒網機構”的謊言。 所以,少年們要注意,為了不被貼上“網癮”標簽,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父母,在通過網絡滿足正常娛樂和學習需求之時,應牢記張弛有度,不要耽誤學業,影響到身體健康。作為家長也該明白,信息時代出生的孩子不可能一輩子不上網,應掌握科學的引導方法,像是利用學生手機以疏代堵防沉迷,就比強行干預更有效。畢竟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看著孩子,教他們正確駕馭網絡,才是最好的關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