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可持續的光伏發電已成為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選擇。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在幾十年前,一些富有遠見的企業家就預料到的,他們先于旁人進入這個行業,并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了下來。 劉漢元就是其中的一個企業家。他是通威集團的創始人,從魚飼料起家,再到光伏事業,劉漢元的短短幾十年人生里,過得是無比的精彩。 1964年,劉漢元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家里。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漢元自小在外邊玩耍的時候就懂得幫家里干活,學會了自立。除了幫家里干活之外,劉漢元也有自己的愛好,那就是搗鼓一些手工活。 心靈手巧的他學會了制作簡陋的電風扇,電唱機,還會修理錄音機。到了恢復高考的1978年,14歲的劉漢元就報考了有無線電及電子的中專學校,沒想到人家不收這么小的孩子,他被四川水產學校的少年班給錄取了。 畢業后,劉漢元被分配到了眉山水電局工作,并先后擔任了技術員、助工、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82年,國家鼓勵“科技興農”,水產專業出身又愛專研的劉漢元就發現了四川水產養殖不發達的情況。 再加上一次水庫之行,讓他發現了草魚鮮美的秘訣,使他動了網箱養殖之心。劉漢元的父母對兒子的想法也是很支持,還賣掉了過年的兩頭豬,湊錢給劉漢元做網箱養殖。1年的時間過去了,劉漢元靠著這些魚就成了萬元戶。 當地的人看到劉漢元靠著網箱養殖成為萬元戶后,自然是競相模仿。劉漢元的生意自然受到了影響,不過他有自己的養殖方法,養出來的魚比別家的都肥嫩。于是大家都來請教劉漢元。這一個當口讓劉漢元發現了商機,也許做魚飼料比養魚來得賺錢得多。 于是劉漢元不養魚了,他專心研究起了魚飼料。1986年,通威飼料的前身漁用飼料廠成立。經過多年的努力,通威的水產飼料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占有率已數一數二。通威飼料廠也變成了通威集團,總部設在了成都。 2004年,通威集團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年后銷售收入超過了200億,通威飼料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業務拓展到了美國等地區。然而劉漢元并沒有滿足于此,這一年也是光伏產業火爆的一年。 劉漢元自然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準備了2-3年后興致勃勃的投入了光伏行業,做起了多晶硅硅片。但是沒想到還沒等通威在市場上發力,一場對光伏產業的清洗就到來了。 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整個光伏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需求降低的情況,大量貨物積壓,巨額投資打水漂。多晶硅硅片價格短短3年暴跌90%,一批原本興旺發達的民營企業相繼倒下。 雖然通威集團因為入局時間較短,波及范圍小,但是也損失了幾個億。在這個全行業暴跌,同行跑路,破產的形式下,該不該撤出就成了劉漢元必須思考的問題。 最后,劉漢元還是沒有退縮,他始終堅持走在新能源這條路上。當別人撐不住退了,他就靠著飼料產業的輸血,讓自己度過了寒冬。 多年的堅守,不是沒有效果的。2014年,通威集團的多晶硅年產能達到了12萬噸,成為世界第一。4年后的今天,得益于光伏產業的加碼,通威集團的品牌價值多出了近200個億。 在行業最艱難的時候,他沒有選擇退出,而是堅守,等待著市場的理性回歸。最后事實證明,他作對了。對此,他的評價是“有的時候放棄不是唯一的選擇,在我們公司,堅持已是一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