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學院赴遼寧省丹東市基于“一帶一路” 戰略,探索東方新絲路的“丹東通道”寒假社會實踐團,以丹東港和中朝關系的歷史為基點,為探尋丹東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方面所做的貢獻、所起的節點作用及所獲得的自我提升與發展,奔赴鴨綠江畔的丹東市進行實地調研。丹東,體現著中朝兩國的深厚友誼,散發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生機與活力。 鴨綠江大橋和鴨綠江斷橋——歷史的豐碑,友誼的見證 我們實踐隊伍第一站來到了鴨綠江大橋。丹東鴨綠江大橋位于丹東市振興區,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歷經抗美援朝戰火的洗禮,銘記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現在,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鴨綠江大橋一共有五座,而鴨綠江斷橋就是第一座鴨綠江大橋。這里的每一座大橋都是中朝兩國友誼的見證。從1909年第一座鴨綠江大橋開建到2014年五座大橋建立完成,雖然這期間經歷了炮火戰爭的洗禮還有其他重重困難,但是大橋的建立依舊象征著兩國的友誼長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近幾年的迅猛發展,中朝經濟緊密聯系,中朝兩國建設的跨江大橋,對于密切兩國人員交流、推動經貿合作有著重大的意義。 丹東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實踐隊伍第二站到達丹東港,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東端起點和東北東部地區最近出海口,丹東港輻射東北三省的廣闊腹地,也正因此而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北方起點。 于高臺上,縱觀丹東港。來來往往的船只是丹東港最美的風景。不,那不是船只,而是絡繹不絕的糧食、煤炭、礦石、鋼材、木材;那場面標志著同日本、韓國、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港口進行的海上交流。曾經簡陋的港口早已不復存在。看!如今佇立在那里的,是年綜合吞吐能力已達近2億噸以上,龐然大物般的丹東港!無論礦石煤炭油品物流,抑或集裝箱物流,甚至國際客運和糧食物流,丹東港無所不拒,在未來,人們將指著這副圖景贊嘆:這是海上一帶一路誕生的號角。 丹東港博物館——深厚底蘊,博大精深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丹東港博物館。在丹東港前的高臺上,我們發現了歷史悠久的丹東博物館,這里的一件件陳列仿佛在訴說著丹東港的往事。 新石器時代的舟形器,竟是早早預料到了丹東港未來的船來船往。一幅幅壁畫和文字向我們揭示,早在漢唐時期,安東港便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安東港始終維系著封建王朝海上貿易的生命線。到了民國時期,鴨綠江上,搭載著貨物的小舟“獨木楞”撐出了安東港的一片天。新中國建立后,朝鮮戰爭期間,安東港被改造為軍用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擔負著軍運物資的重擔,為抗美援朝戰爭奉獻著力量。后來,周總理提出了“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重要指示,安東港也正式改名丹東港。時至今日,丹東港作為“一帶一路”的新起點,將重復,并超越往日安東港的輝煌! 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對外開放的里程碑,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我們實踐隊伍的第四站來到了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位于丹東新區國門灣科技五金城,規劃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分為展示交易、倉儲物流、停車候檢、聯檢辦公、管理服務五大區域,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海關監管的運營模式。邊民互市貿易區設立以后,我市距陸路邊境20公里以內的邊民可以持“邊民證”在互市貿易區內與朝鮮邊民進行商品交換活動,享受每人每日價值在人民幣8000元以下商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優惠政策。 設立中朝互市邊民貿易區,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遼寧省擴大沿邊開放的重大舉措。丹東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的設立,將有效填補丹東市乃至全省邊民互市貿易的空白,互市貿易形成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將帶動服務業、房地產、運輸倉儲、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并可為丹東提供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這無疑為兩國經濟密切來往提供了巨大的推力,也為兩國人民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水平。 此次實地考察,是實踐團隊成員認知的一次革新。一座邊陲城市,以國家戰略為依托,積極融入對外開放的大格局,打造開發開放新窗口,推動繁榮富強新征程。奮斗在新時代,秉持堅定信仰和堅強意志,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