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號配圖 2007年施行免費師范生制度以來,10年間為基層教師隊伍注入了大量高素質、新鮮的血液,為基層教育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過去的一年里,免費師范生計劃迎來了諸多改變。首先是名稱,從原來的“免費”改為現在的“公費”。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是在告知每一名學子,這是在以國家的名義,對學生進行培養。這無疑增強了學生、家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其次是服務期限,從10年下調至6年,讓公費師范生有了更多選擇。即便服務期滿后有更新的人生規劃,也可以再次進行選擇。 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加之最新出臺的就業保障政策,足以讓公費師范生成為學子心目中的“香餑餑”。實實在在的入編入崗、雙向選擇等政策,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 教師是教育改革在基層的實踐者,也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區的今天,減負、高考改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都對基層教師的素質、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培養出新時期需要的苗子、能否吸引優秀教師到基層任教,事關改革成敗,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這方面,公費師范生計劃起到了榜樣作用。我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從2007年實施以來,已經招收公費師范生10多萬人。有媒體統計,其中超過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基層教育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也給未來省屬公費師范生計劃的推廣提供了參考資料。 過去的10年里,社會各界對公費師范生計劃給予了大量關注,針對出現的若干問題也提出了建議。此次教育主管部門再次重申保障公費師范生的利益,無疑是對各界呼吁做出的積極回應。 出于這個原因,端給公費師范生的“鐵飯碗”必須看得見、摸得著。當然,保障編制、保障工資收入對有些地方的確存在難度,但拿到手里的實惠,才能讓人安居樂教,實現師范生免費教育計劃設計之初的目的。 (本文原載《科技日報》,有刪節)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14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