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假結束,送兒子去學校。 雖然在一起呆了七天,但看著兒子進入校門口,心里還是覺得有些依依不舍。 我們的目光追隨著他的背影,直到樓房擋住了視線。 和龍應臺《目送》里寫的一模一樣,我們也一直希望兒子能夠回頭看我們一眼,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驅車回家,傍晚時分躺到家里的床上,已是筋疲力盡。 “這孩子,也不給咱們打個電話問候一聲到家沒有。”我說。 “可能是學習忙吧!”妻子的話既是幫兒子解釋,也是在自我解嘲。 02 百無聊賴,打開電視,看這些天頗有爭議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 正演到小品《等你回家》,演員們的表演乏善可陳,但結尾的設計無疑是亮點: 孩子開學了,帶著沒要到錢的遺憾走出家門,卻發生手套里有一張銀行卡。猛然回頭,發現爸爸、媽媽、姥姥正在窗口目送自己…… 03 對此,主持人董卿感慨道,當爸爸媽媽姥姥三張面孔出現在溫馨的燈光映照的玻璃窗后面的時候,讓她想到了自己。 “我們家原來住在六樓,我每一次寒暑假結束,我從六樓提著行李箱走到小區門口,我都會回頭看一眼,我就會看到我媽媽探著身子在玻璃窗那兒,使勁探著身子,探到她沒有辦法再往外撲出來的時候,回頭扭著看我。小的時候覺得平常,不知道為什么,現在每每想到那一幕,就很難過……” 董卿說。 另一位主持人小尼也有同樣的感受,他總結道,我們要珍惜這些在窗口送你的人,也許他們會越來越少,也許他們的背影會越來越佝僂,但是不是變的是他們對你的那份思念,那份真情。可能我們現在不太明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會真的懂。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成為站在窗口,目送我們孩子的人。 04 忽然想起了鄰居和我說的一個小故事,他的孩子在上大學,好長時間都不和自己聯系。 沒有辦法,思兒心切的他只好把電話打過去,問孩子:“你怎么連個電話也不給家里打啊!” 孩子回答說:“我錢還夠花,給你們打電話干什么?” 這回答,夠實在。 在孩子們的心里,有時候真的只有缺錢了才想到父母,平時,根本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也感覺不到他們的需要。 其實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 記得第一年上大學的那個暑假,我就不想回家,想在外面和同學們玩。 于是寫信告訴家里,同時向家里要錢。 父母把錢郵來了,和錢同時來的,還有一封電報,上面只有四個字:放假回家。 回家后,我把父母埋怨了好一通,覺得他們不應該叫我回來。 如今再回想起當年的不懂事,我特別理解董卿在電視上說的那種難受。 那是心底的一種痛啊! 05 劉墉說,愛總是向下流動的。 父母對子女的愛,要遠遠多于子女對父母的愛。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也許,真的只有等到自己也做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的那份心,然后再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其實,年輕的時候不是不愛父母,而是那時候還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愛父母。 很多人在等到沒有機會再去愛的時候,才后悔不迭。 希望每一個年輕人,能早一點理解父母的那份愛,明白有人在窗口目送你遠行,那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 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文章影響了億萬學生和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