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車城市哪家強?2024年,重慶汽車產業實現了快速崛起。 比“量”更重要的,是數字背后的“質”。曾經“重慶造”汽車一度被貼上低端化的標簽,而近兩年隨著長安深藍、阿維塔、賽力斯問界等中高端品牌持續推出,“重慶造”口碑實現快速逆轉。 借力新能源 “ 換道超車 ” 為何重慶汽車產業能夠快速崛起,乃至成為全國城市產量排名第一?首先是因為踏準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發展節奏,借助中國新能源車爆發的“東風”,實現“換道超車”。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給行業帶來了重新洗牌的挑戰和機遇。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145.6萬輛,到2023年已達到944.3萬輛,3年時間增長了6.5倍。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達到51.1。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車零售銷量首次完成對傳統燃油車的超越,標志著我國汽車市場正式進入新能源車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迎來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點。 可以說,重慶汽車產業成功抓住了這次“換道超車”的機會。結合自身優勢適時推出合理的產業政策,最終在這場新的賽跑中搶占了先機。 在困難中換擋升級 重慶歷史上就具備造車底子。早在2009年,重慶汽車產量在全國省市中就名列三甲;2014年,重慶以260萬輛的產量,躍居全國第一,隨后兩年更是突破300萬輛,連續3年保持全國第一。 然而從2017年開始,中國汽車產銷增速放緩,重慶汽車產業也逐漸暴露出“大而不強”的問題,陷入了發展低迷期。到2019年時重慶產量一度跌至谷底,還不及高峰時期的一半。 產業轉型成為重慶汽車面臨的急迫問題。2018年,重慶市連續出臺3個文件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包括:推動企業持續研發投放,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對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平臺建設、車型研發、技改項目等予以政策支持;支持整車企業加大培育和采購力度,帶動零部件企業做大做強。 從結果來看,這些政策符合汽車技術、市場發展方向。最終到2020年,重慶汽車產業實現觸底反彈,當年產量達到158萬輛,同比增長14.2。而且在產品和產業布局上,相比以往更加全面。在經歷低谷后,重慶汽車順利實現換擋升級。 構建完善的全產業生態 重慶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是從聚焦“整車+零部件”的制造體系優化,迭代升級到構建完善的全產業生態。 對此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給出了解讀:傳統汽車產業進階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階段,已經由原來的“鏈條化”線性發展演進至“生態型”系統發展。因此,重慶的思路就是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面構建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品牌提升的產業生態,推動品牌向上、產品向上、產業鏈向上。 其中,整零協同是指發揮整車企業引領作用,帶動新能源汽車3大系統、12個總成、56種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軟硬結合要求汽車軟件實現操作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據服務等全鏈條發展。場景牽引包括建設便捷超充城市、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等。數字賦能是指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模式。 在智能制造方面,目前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長安汽車全域5G數智化工廠智能化水平全球領先。自主創新方面,重慶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強度3.1,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氫燃料、換電式等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齊全。而在品牌提升方面,重慶支持長安汽車、賽力斯等整車龍頭企業與華為等科技型領軍企業強強聯合,全面提升品牌價值。 生產、流通雙管齊下 在生產側大力發展高水平汽車制造業的同時,重慶也高度關注汽車消費,促進汽車市場繁榮。今年3月,重慶市商務委員會、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聯合懂車帝等平臺發放汽車消費補貼。 4月28日,“懂車帝汽車文化數字消費節暨2024重慶6.18電商節”在重慶觀音橋步行街舉行,這是懂車帝促進汽車以舊換新的全國首站活動。在全國汽車促消費工作中,重慶跑在了前頭。
(懂車帝汽車文化數字消費節) 為促進汽車消費,重慶還積極采用新的傳播形式。懂車帝還在重慶開設了“懂車帝汽車商城”線下門店,推動二手車規范化交易。由重慶市商務委與市市場監管局、市消委會、市二手車流通協會及懂車帝等企業聯動,共同出臺了全國首個《二手新能源汽車鑒定評估規范》地方標準。 可以看到,在汽車流通領域重慶通過頭部企業引領、多種形式創新,同樣實現快速發展,形成了汽車生產與流通的良性循環。如今,重慶汽車已經形成包括研發、制造、流通在內的全產業鏈布局,這在全國都算首屈一指。重慶汽車在經歷低谷后快速崛起,再度成為全國城市第一,是政策與產業趨勢結合的典范,也是生產與流通協同發展的典范。這是一個城市產業發展的經典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