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17時20分,隨著大唐云南滇中新能源事業部老路梁子1號風機緩緩轉動,標志著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該項目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伍寨鄉是云南省重點項目之一,總裝機容量66兆瓦,投產后,預計年上網電量為1.6億千瓦時,可滿足超6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年可節約標煤5.0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6萬噸,減排二氧化硫26.15噸,相當于造林1.9萬畝,環保效益顯著。 10年前,這里荊棘斷道,人煙稀少。首批大唐建設者肩扛設備,手拄木棍,艱難行進在茫茫高原,在這里播下了昭通新能源建設的第一顆火種,歷時兩年建成了該市第一座風電場---大坪子風電場。10年后滇中新能源事業部跟隨“先行者”的步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大膽探索,用智慧、勇氣和汗水繼續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星星之火,照亮了烏蒙高山。 基礎澆筑,是意志和嚴寒的交鋒 老路梁子項目集高原、高寒、高海拔于一身,地形極其險峻,氣候極其惡劣。在這里,極端低溫達-20.1℃,雨雪冰凍天氣頻發,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項目動工后,工作人員面對的第一關就是環境惡劣。高寒缺氧、長達8個月的雪季交織和疫情反復,僅一個月施工人員就因心慌、氣促、頭暈、失眠等癥狀頻頻退場。面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管理人員以及資料員等人員嚴重短缺,風機基礎澆筑稍有不慎就面臨斷檔,該項目部成立“黨團突擊隊”戰時艱,項目部協調攪拌站運輸車輛,確保混凝土澆筑連續性;澆筑專人勘探線路,查勘線路情況,夜間氣溫低至零下十度,他們也堅持去現場規劃入料位置,在沿途一線設置哨卡、會車平臺,實時反饋運輸車動態,對突發情況進行及時處置,嚴格把控車輛進場,全員參與澆筑保障,確保及時澆筑。放牛的藏大哥說老是看這群年輕人沒日沒夜的守著,太冷了,這些孩子真得太辛苦了,就是我們這些當地的老骨頭,夜里也是上不得山的,這可怎么熬過來的啊。老路梁子項目部僅用56天完成全部風機基礎澆筑工作,跑出了高原風電施工“加速度”。 大件運輸,是擔當和未來的交匯 該項目采用的6兆瓦風機葉輪直徑達到192米,是目前國內葉輪直徑最長的高原山地風電機組,進場道路達70公里,途經三鎮十村,坡度陡、路面窄、彎道多、居民用電線路錯綜復雜,大部件運輸面臨路障、空障等巨大挑戰,把這些“龐然大物”轉運到指定的機位上,其難度難以想象。為了項目按時按質完成,事業部成立專班協調當地政府、交通局等職能部門,升級、改造鄉村道路112處。“項目動工我就在工地上開裝載機,每個月有不少的工資。今年,家里打算利用運輸葉片時修的路,把村里的枇杷拉到市里去賣。”參與風電項目施工的中寨村村民說;“以前從家走路去學校要三四個小時,今年孩子到學校讀書,走路只要一個多小時,讀書方便多了。”白云的村民說。如今,一條大道串起沿路風景,連接了通向外界的“致富路”,連成了孩子求學路上的“高速路”。 吊裝作業,是力量和重量的角力 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極端天氣頻頻襲來,五月的老路梁子仍飄起鵝毛大雪。如何讓這僅輪轂就120余噸的“鋼鐵巨人”順利的“站”起來又成了巨大的挑戰,面臨吊裝條件苛刻和有效施工窗口期極短等重重困難,安全的把控是重中之重。項目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把吊裝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做足,研究編制專項吊裝施工方案,解鎖單葉片吊裝方案,極大程度避免了側向載荷超出吊車的抗側向能力,確保了吊裝安全。項目團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細落實”的工作理念,周密組織策劃,通過開展“一風機一方案”的施工方案和“一風機一交底”的安全技術交底等施工組織工作,在吊裝過程中,對作業人員進行嚴格安全技術交底、起吊前對起重設備吊具進行嚴格檢查、嚴密周邊巡視監控,積極組織各參建單位按照并網節點要求細化各項工作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每天進行動態跟蹤管理,認真細致地為每一道安全防線把關,在安全允許條件下搶抓窗口期開展吊機轉場和吊裝工作,首臺機組并網到最后一臺吊裝完成僅用48天。 前期工作,是付出和努力的回饋 項目部人員頂風冒雪測風速,踏破鐵鞋尋機位,晝夜不歇攻專題。“我和項目的同事都很喜歡現在的身份——伍寨新村民,說起山頭的地形地貌,就算村里的老人都不一定有我熟悉嘞。”為了便于工作開展,項目部人員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偶有閑暇不是幫老鄉種土豆、就是在割牧草,項目部汽車的后備箱里也總是裝著各種元件,開關、插座、燈泡……接到求助電話,他們總是如約而至。十幾分鐘的維修,田間地頭的閑談,筑起了與群眾的連心橋。他們從進村時大家口中的“領導”變成了如今的“哥”“大兄弟”;從一開始的上門蹲守到如今村民一聲聲“雜嘟嘟?”(彝語:吃了沒)“席默就久哦”(彝語:詢問男性是否戀愛)話語中對答如流。在良好的群眾基礎下,該項目極短時間便完成了前期資源的勘探工作,涉及3村總面積達 13公頃的土地征用工作也僅用時80余天便完成。
志不求易者進,事不避難者成。老路梁子全投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滇中新能源事業部致力在光伏和風電新能源產業上打造高原精品工程,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中國大唐“二次創業”路上的排頭兵。(劉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