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58座涵洞施工全部完成。”看著手中的進度表,中交一航局浦清高速八標段項目總工王星不禁喜上眉梢。 一公司參建的浦清高速公路八標段不僅需要負責15km的主線施工還負責40座橋梁的箱梁制運架工作,其中涵洞就有58座。涵洞是否能按時完工影響著八標土建施工是否能按時完工,也制約著全線連貫施工態勢的形成。 技術交流會上,王星提出是否可以在涵洞施工上下功夫,浦清高速地處山區,涵洞多設于山谷高填方路基處,導致涵長較長,最長涵洞長度接近一百米,現有的施工進度還要考慮到雨季影響,在人員設備有限的前提下要保證涵洞施工按時完成。 很快,技術攻關組發現由于標段內的涵洞長度過長,設計均為分段分節施工,且墻身高度多為5米左右,這就導致了施工中需重復拆模和拼模,每施工一節就要占用吊車,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費工時,增加了成本。技術攻關組拿出了“模板整體移動裝置”:在涵洞施工位置放一條簡易軌道,把模板與固定鋼筋連為一個整體,在下方安裝滑動滾輪當作車輪,模板就變為火車車廂,可以在軌道上來回滑動。這樣一來不用吊車也能實現模板的自由移動。 “火車方案”確實提升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吊車使用,但在實際應用時,軌道設計安裝出現了問題。原來所有涵洞的尺寸大小不一樣,模板可以自由拼合組裝,軌道卻不行。這樣算下來設計、安裝軌道相較于以前工作效率與人工成本并沒有顯著區別。 方案陷入了僵局,大家也急在心里。“不要緊,這說明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王星鼓勵道。一天王星盯著原方案看,心里想著:原來的“火車”不行,火車……汽車?王星頓時靈光一現,如果用“汽車”方案呢?這樣一來就避免軌道施工,直接用輪子豈不是更方便,雖然不知道這樣對模板移動精度的影響,但是也不妨一試。 技術組馬上行動,施工第一節墻身后,用鋼管撬起墻身模板與已澆筑完成的混凝土分離,此時在兩側的模板前后各放入一個滑動滾輪。模板就這樣完成了一次移動。 首批模板滑動裝置受到了隊伍好評,“這套裝置可以減少機械設備的投入,滑動裝置還可以重復應用,完全達到了預期效果”。“既然墻身模板可以這么干,那么蓋板施工是不是也能參考?”原來涵洞的蓋板施工也存在蓋板澆筑無法一次完成的問題。蓋板施工一般采取支架法現澆施工,傳統工藝需要每節澆筑完成后,將支架全部拆除,到另一節重新搭設,浪費大量人工。新的技術討論會上大家還不滿足,一定要將這樣的好方法發揮到極致。 說干就干,技術組將滑輪和千斤頂焊到一起,支架工作時,將螺旋千斤頂收起,待蓋板澆筑完成,將頂托下放,模板取出,然后將螺旋千斤頂頂起,使支架整體懸空,用手拉葫蘆與鋼絲繩連接錨桿和支架。人工配合手拉葫蘆將支架拉至下一個工作位置,然后收起千斤頂,使腳手架落地,開始下一節施工。 很快這種方法也得到了好評:“用此裝置,2名工人1個小時即可完成支架的移動并就位,相比較原來4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大大節約了工作時間。同時,由于此裝置未將原支架拆除,可以減少每次驗收支架的時間。一個節約了機械設備一個節約了人力成本,雙管齊下保證了原先的目標實現。 目前八標段土建部分進入尾聲,箱梁的制運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兩種滑動裝置功不可沒,一個節約了機械設備一個節約了人力成本,雙管齊下保證了原先的涵洞施工節點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