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行軍,美軍飛機扔照明彈,照得那地下呀,一根針都能看見了,就照那么亮。咱們的步兵們就往公路兩邊一分,都趴在公路邊上隱蔽起來了。但坦克不行啊,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開,盡量往樹多的地方躲,為了保存團里僅有的幾輛重型武器,生死早就扔到了腦后。” 在一公司退休職工李長有的家里,正進行著一場“故事會”。李長有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正值重陽節,青年職工來到老人家,聽老人講述當年的戰況。 “當時,我們在朝鮮半島西海岸駐扎,防止敵人從海上包抄。無論是不是戰斗員,每個人都配槍,就是防止他們晚上空降。一旦發現有人就鳴槍示警!”老人胸前佩著閃閃的勛章,手上比劃著開槍的動作,仿佛回到了那個烽火硝煙的時代。 “老爺爺,美國大兵什么樣?厲害不?”聽到年輕人的詢問,李長有笑了:“我們俘虜過一個美國飛行員,按照政策應該優待再放回。但是他不愿意回去,因為回去還得打仗。別看他們比咱們裝備好,在天上可沒占到什么便宜,打起來害怕!” 李長有1951年底隨軍進駐朝鮮,戰爭勝利后,1956年回國轉業,來到了一航局一公司。 “我在部隊是開坦克的,到了公司就負責小車。咱當時條件苦,只有一輛小車,可寶貝著呢!”老人提起開車,仿佛有說不完的故事。在公司期間,他開車,也愛惜車,就像是在部隊愛護自己的裝備一樣。“部隊教育我,愛護裝備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在單位,就得愛惜車。” 李長有佩戴志愿軍抗美援朝作戰70周年獎章 憑借著這份對工作的感情,1983年,老人被選拔到毛里塔尼亞參與援建。“當時我的老伴得病了,本來應該在國內照顧她,但是國家和企業有號召,我就出國了。第一次出國是抗美援朝,第二次出國是援建毛塔,都是給咱國家長臉!” “當時按計劃只需要去三個月,也是去開小車。但我看到工地上的大型機械,一時技癢,忍不住上去操作了一下。有開坦克的功底,沒想到一試比別人開的都好,所以就被留下直到工程竣工,在毛塔呆了兩年多。”老人回憶起那段往事非常自豪。 當時,毛塔的工地周邊是一片荒漠,沒有什么植被,氣溫也很高,足足有40多度。是因為有過志愿軍的經歷,軍人精神在李長有身上更加彰顯,他只抱著一個態度,既然來了,就準備踏踏實實地工作。 2020年疫情期間,老人還主動請纓,給街道打電話,希望能成為小區志愿者,因年事過高,被工作人員婉拒。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過去70多年,諸多往事已湮滅在時間的長河里變成追憶。李長有老人的一生兩次踏出國門,先援戰、后援建。在老人心中,擔當放在首位,身上閃耀著志愿軍敢拼、敢打、敢犧牲的精神,這些精神,積淀在老人的血液中,悄然轉化為一名老黨員、老筑港人的初心使命和職業操守。 “退休這么長時間,公司還惦記著我,我很感激。看見咱們的青年職工,就看到了企業的未來,希望你們為國家多做貢獻。”老人殷殷囑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