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廈門的中秋,和往年不太一樣。 農歷八月的鷺島滿城盡是“叮叮當當”的擲骰子聲,社區過道上擺滿了博餅桌,人們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歡聲笑語充盈著千家萬戶。 9月12日,廈門本土新冠肺炎病例出現;13日,廈門市同安區被列為高風險地區;15日,全市全員核酸檢測后的各區疫情逐漸浮出水面,每天新增確診病例的數量牽掛著全國人民的心。道路上的行車寥寥可數,行人稀松兩三,在翔安區劉五店村,在這住了四十余年的村民不禁感慨:“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從未有一個中秋像今年安靜過。” 但很快他就發現,疫情并沒有帶來一座空村,一抹紅色慢慢鋪開,守護著疫情下的村莊,是“志愿紅”,也是“黨旗紅”。 “廈門市已經啟動全市全員核酸檢測!項目部要積極配合、應檢盡檢,但防疫不能獨善其身,還要與屬地共筑安全屏障。”中交一航局廈門第二東通道項目部疫情防控小組第一時間召開疫情防控部署會,經與項目屬地的劉五店社區多次溝通,達成了“共同筑牢疫情防線”的共識。 本崗是安管員的隋建華有了新副業——劉五店社區志愿者。在工作時間,他戴著安全帽,身著救生衣,是施工現場安全的管理者;在社區組織核酸檢測的時候,他又“搖身一變”,穿上了社區志愿者的紅馬甲,扮演起維持核酸檢測秩序的守護者。 “其實管理施工現場和幫助維持檢測秩序的工作有相通之處,都是讓大家明白,對遵守規則實際上就是保護自己。”談起新副業,隋建華滔滔不絕,頗有自己的心得。 不過在剛穿上這身“紅馬甲”時,面對志愿者小團隊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健談如他也有說不上話的時候。不過維持排隊秩序、指引分流檢測的工作可不是悶聲不語就能做的,在一句一句的簡單交流中,他發現主動和他說話的志愿者越來越多,竟在不經意間收獲了許多“小徒弟”。 “這次疫情來得勢頭又大,速度又快,社區召集來的志愿者很多都是第一次上手疫情防控工作。”核酸檢測點門口的門衛李師傅總是笑呵呵地和居民說,“你看一航局的小隋作為咱們的‘外援’,卻經驗豐富,能指導咱們的志愿者呢!” “那可不!隋工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就是第一批返回項目部的職工,對疫情防控工作,他都熟!”正在旁邊排隊的項目職工自信滿滿,和李師傅說道,“放心吧,咱們一定會共渡難關。” 九月的廈門暑氣難消,在室外站一會兒就會汗流浹背,但隋建華在每輪核酸檢測現場,一呆就是一整天。“這會兒人少,大家可以有序過來。”在烈日下,忙于幫助村民按一米線排隊的他也不忘化身為前哨,幫助項目部職工高效完成核酸檢測。 “疫情逐漸蔓延,咱們村里得馬上進行出入管控,但是沒有一個合適的防疫卡口,我們有些發愁。”劉五店黨支部書記許加團在一次疫情防控會中說道,防疫點需要具備遮陽避雨、能讓值班人員休息的條件,但是村中的現有物資并不能支撐這個想法。“我們有辦法!我們有集裝箱可以提供給村里作為防疫點。”項目黨工委副書記鄧湘波一拍手,當天集裝箱就安置到位,為志愿者們搭建起臨時“港灣”,飄揚的黨旗和帳篷成為劉五店村口最亮眼的紅色,讓村民感受到抗疫一線堅定的力量。 不過,只有“空殼子”可不夠,項目部黨員先鋒隊主動出動,用最快的速度為集裝箱裝上了空調,搬來了礦泉水、自熱米飯等物資,將防疫點打點得舒適實用。“志愿者們平時很辛苦,忙的時候連口熱飯都吃不上,我們能做得不多,但是哪里有需要,就要盡力幫到哪里。”一工區副經理常青監督物資完整送到,誠懇地說,“我們建設這里,也要共同守護好這里。” 目前,廈門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項目部毫不松懈,全力支持當地的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建設者們既忙碌在建設一線,也援助在抗疫一線。在夜深之時,隋建華合筆關燈,他的施工日志最末尾處有一行墨跡未干的小字—— “我們的堅守未必光芒萬丈,但愿始終溫暖有光。”(文/杜宇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