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是第21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為全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知產與科技結合意識,智慧芽聯合知乎在近期推出了“知產助力科創企業成長”系列主題宣傳活動。4月21日,一場名為“科技創新如何賦能‘碳中和’”圓桌會談直播活動如期而至,活動邀請了四位科技行業大咖,共同探討,90分鐘的直播吸引了超三萬人參與。 此次受邀參與話題討論的四位業界大拿分別是億歐網盟科技董事總經理王彬、陸特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石磊、全應科技首席技術官CTO黨海峰和權大師創始人孟潭,來為大家解讀到底什么樣的技術能夠加快城市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賦能“碳中和”。 所謂“碳中和”是指企業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達峰“則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 202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根據這一目標來看,我國實現“碳中和”任務重,時間短。因此,為了實現碳排放達到頂峰后穩中有降,光靠植樹造林是不夠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全球新能源產業的迅速崛起,各國爭相發展綠色低碳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低碳減排已經成為了國際熱點話題。 在“碳中和”成為風口的當下,億歐總經理王彬解釋道,當前中國的碳排放超世界人均水平,總量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隨著全球國際化參與程度的加深,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自然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發展過程中引入“碳排放”概念指標實則在考驗我國的GDP質量,而想要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難題在于如何將二氧化碳再利用。 就當前哪些技術創新有助實現“碳中和”問題,王彬認為,要想實現碳中和應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端是節能減排,一端是吸收二氧化碳,中國當前95的企業和技術集中在“減排”,而涉及“減碳”的企業僅占5。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升算力,提高工作效率自然達到了減排的目標;而從“吸碳”的角度來看,利用科學技術種樹、提高二氧化碳使用率等,都是很好的思路,但以目前技術水平來講還沒看到明顯的成效。 黨海峰補充道,“技術創新助力碳中和,對企業來說也是個利好的消息。從直接減碳的產業鏈往上分析,風能、地熱能、光伏產業將迎來新機會;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產業也會有所發展;而碳吸收、植被管理等行業,對碳中和有很大幫助,未來可探索范圍也將有所擴大。” 當提到“碳交易”這種新型商業概念,石磊表示,碳交易是未來市場發展趨勢。從能源供給側來講,提供清潔能源和一次能源的企業之間會有交易需求;從能源需求側來說,企業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高耗能企業對碳需求巨大,不得不進行碳交易來保證生產,也能倒逼企業提高節能減排技術研發。而在碳交易之前,做好碳盤查、碳計算、綜合分配企業碳排放額度,需要多種產業協同才能實現碳中和這一長遠目標。 在最后談及知識產權和“碳中和”目標的關聯時,孟潭認為,知產行業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當資本在成立碳中和基金時,可以通過知產分析第一時間捕捉、發現與減排吸碳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企業;與此同時,知產行業可以與企業合作,提供科技情報分析,幫助企業研發,更好更快地達成“碳中和”。 在此次世界知識產權日系列活動中,智慧芽與知乎聯合舉辦的圓桌活動通過政策、資本和行業研究者等多方視角,就如何解讀“碳中和”的影響,哪些領域在“碳中和”政策下迎來新機遇等問題做出多維度解析,助力企業成功實現“碳中和”。 【關于智慧芽】 智慧芽PatSnap是科技創新情報SaaS服務商,聚焦科技創新情報和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兩大板塊。通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等人工智能技術,智慧芽為遍布全球科技公司、高校和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提供大數據情報服務。智慧芽圍繞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已經構建產品矩陣,旗下產品包括PatSnap全球專利數據庫、Innosnap知識產權管理系統、Insights英策專利分析系統、Discovery創新情報系統等。智慧芽已經服務全球50多個國家超1萬家客戶,涵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生物醫藥、化學、汽車、新能源、通信、電子等50多個高科技行業。國內客戶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中國石化、海爾、美的、小米、寧德時代、小鵬汽車、大疆、藥明康德、商湯科技、華大等;國際客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陶氏化學、戴森、Spotify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