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大力推進中國農業數字化,而想要推動未來數字化農業更快的發展,農業新基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預計投資約34萬億用于全國超過25地區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極飛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農田新基建的技術開發與利用,從而將更多智能化設備帶入中國的農田里,離農業全面數字化的時代也越來越近。 新基建推動數字化農業發展 數字化農業發展始于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想要落地新基建,首先要落地農田電氣化。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槚欽說:“以前農田都是拖拉機自己有帶柴油油箱,然后田里干活的人都是自帶動力的。而未來當你在農田里,想要部署監測的攝像頭,自動控制的水閥、傳感器,以及我們未來在農田里面放的完全自動駕駛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他們都需要充電放電。所以農田的電氣化是最基礎的一個基礎設施。” 極飛農業物聯網設備 相比于傳統農業來講,數字化農業不再依附于“人”,而是通過科技去提升整體農業生產效率,追溯農產品源頭以及信息科學化管理農田的農業發展形態。據了解,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這一重大舉措加快了科技與農業發展的深度結合,同時農業新基建穩固了數字化農業的基礎,更好的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與鄉村振興。 落地新基建,探索農業新路徑 龔槚欽表示:“數字化農業設施的基礎有三樣東西。第一是農田的高清地圖,第二是導航網絡,我們用的是RTK,它類似于GPS定位但比GPS更加精準,第三是大量的物聯網設備,比如產生數據的傳感器、攝像頭、溫度計等。” 目前極飛已經將這些數字化基礎設施應用在中國許多大農場里。今年4月份,極飛與江蘇大中農場正式掛牌合作智慧農業建設示范區,大中農場已經引進極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通過在農田中建設更多的智慧農業設備,可以實時獲取到許多現場數據。除了大中農場外,洪澤湖、方強農場等大型農場企業也都已經引進了極飛智能農業設備。 一方面,基于對這些大數據信息的分析和處理,可以生成更多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地方進行更好的應用。例如,大中農場里有8萬畝地,每年需要幾百個人去人工管理除草和放水,一年需要500萬的成本。而他們的動作僅僅是監測是否需要去拔草以及農田里的水是否充足。其實,通過新型基礎設施收集到數據之后,這項工作完全可以交給無人機和自動控制水閥的傳感器來實現的,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數字化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價值,促進中國農業高效發展。例如極飛智慧農業系統,消費者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到餐桌上的食物來自哪一塊田,并且可以隨時查看每一塊田的所有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從而讓農產品有了可追溯性。在提高產品價值的同時也保證了產品的安全和質量。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發展數字經濟”、“實施鄉村戰略”等重大舉措,“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問題。作為數字農業科技的先行者,極飛認為中國未來農業趨勢是無人化,極飛所有研發產品的邏輯也是圍繞全自主、物聯網、AI等能減少人力投入,讓農田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的方向。目前,越來越多的新型基礎設施出現在農田,未來極飛會帶領一批“新農人”用新的科技引領農業走向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