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巴赫的《哥德堡變奏》透過屏幕,在直播間響起。 遠在巴黎施坦威之家的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開始了自己在學而思網校免費直播素養(yǎng)課的藝術分享。此時正是2月22日,周六的晚上七點半,屏幕那頭擠滿了前來傾聽分享的學生。 “為什么我選擇了《哥德堡變奏》的最后一個變奏?因為這首曲子,是他家人團聚時一起清唱的曲子。今天,咱們就想是回家了。”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次嚴肅的教學,郎朗更像是用一種坦誠相待,與家人談心的方式,跟我們分享了關于成長,關于學習音樂的故事,以及他對鋼琴的理解。 興趣很重要 但刻苦練習更重要 說到興趣,郎朗的成長環(huán)境有一個天然優(yōu)勢: 他成長于沈陽空政文工團,父母都從事著音樂事業(yè),他的生活環(huán)境也被音樂縈繞著。 “周圍都是音樂,《上海灘》的主題曲、巴赫、民歌,走在走廊里,充滿了各種風格的音樂。做飯的時候都哼唱著歡快的音樂。” 也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郎朗開始接觸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怎么讓自己跟那些兩三百年前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拉近距離? 郎朗當時想了一個辦法,“我就把當時流行的動畫人物,什么變形金剛,葫蘆娃,貓和老鼠,把這些漫畫人物貼在鋼琴譜上,每個曲子對應一個人物。” 在郎朗看來,莫扎特飄逸瀟灑的音樂風格,就像是上天入地,瀟灑自由的孫悟空;嚴肅沉穩(wěn)的貝多芬,就像《變形金剛》里的擎天柱;而提到巴赫,郎朗笑著說,“巴赫的假發(fā)套太讓人印象深刻,就跟鐵臂阿童木的發(fā)型一樣搶眼。” “音樂像卡通一樣變化,每首曲子都有不同的角色。”就是用這些跟自己生活更接近角色,郎朗在最初學琴的日子里激勵著自己去保持熱愛。 但是,“熱愛雖然是最好的老師,但不管多熱愛,更重要的是不斷地練習。” 我們常常都喜歡提起來一個概念——10000小時定律。只要在一件事情上專注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10000小時定律,比熱愛重要得多。”但話鋒一轉,郎朗也補充道,“雖說是10000小時定律,但不是說鉆牛角尖,我們的努力,需要跳出重復,使用更多的方法。” 這都是郎朗的啟蒙老師,朱雅芬教授傳授給他的辦法: 第一,做一件事兒的時候首先要集中精力。走神兒了,琴也白練了。 第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任何曲子,都不是一天啃下來的。 因此,郎朗的讀譜和記譜這兩項最核心的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當時有多刻苦?譜子上的意大利語和法語他不認識,就買了字典放在手邊查。 正是興趣加上努力的加持,郎朗早早便從周圍的孩子中脫穎而出。 享受你做的事情 才能在逆境中保持熱愛 8歲的郎朗,第一次站到了全國比賽的舞臺上。 此前,他在各個區(qū)域性比賽中皆斬獲頭籌,這讓郎朗的自信心有些膨脹了。可到了全國比賽,他卻意外地鎩羽而歸。 “最后只得了一個鼓勵獎,獎品是一只玩具狗。很長時間看這只玩具狗都不順眼。” 打擊非常大,但郎朗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出現了一些問題,接下來,得嘗試去改變它了。 問題是什么呢? 苦苦求索的郎朗一時也沒有找到答案。10歲的時候去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就為了找到答案,最后也是折戟而歸。 “整個人幾乎被打垮了,不想學了。鋼琴只有痛苦,沒有藝術”10歲的郎朗這樣告訴自己。 所幸,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趙屏國教授。趙教授讓他彈一支曲子,彈罷下來,趙教授說,“你不夠放松。” 這也是很多人學習者的通病。當要展現自己學習成果的時候,就是很緊張。彈琴的孩子到了重大場合,“越著急就越瞎彈,也就失去了節(jié)奏。” “我們要知道,古典音樂,雖然即興很重要,但是只要把平時練習的過程在音樂會中表現出來,就已經成功了。” 要放松,要享受表演的過程。 “只有放松了,你才能享受表演的過程。練習是痛苦的,但演奏一定要像是待在家里,或者去度假一樣。”郎朗補充道。 至于其他的事情,不需要太在意。畢竟,學琴的過程中會碰上各種苦難,失敗,別人的不賞識,偏見……“我們不要狂妄,但也不要被困難擊垮,要對自己有信心。” “畢竟,彈琴最后看的是一個人有沒有沉淀感,有沒有藝術感,一次的比賽成績不要太看重。總結缺點,看到差距,就能獲得進步。” “記住,”郎朗說,“千萬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影響了一生。” 從業(yè)余成為職業(yè) 就是比所有人更努力 “14歲半。”郎朗很精確地說出了這個年齡。 這一年,他報考了美國著名的音樂學院,柯蒂斯音樂學院。他對這場考試印象尤為深刻,因為時任院長,著名音樂家格拉夫曼讓郎朗彈一首肖邦的前奏曲。 郎朗給他的答復是,“24首我全都會。”于是,他在考試中意氣風發(fā),一口氣彈奏了肖邦的24首前奏曲。 “幾乎相當于開了一場音樂會。”郎朗稍有得意,“但開學之后就傻眼了。” 老師告訴他,你要成為職業(yè)鋼琴演奏家,至少要會彈35個協奏曲。 對于鋼琴演奏家來說,協奏曲就相當于一張試卷的最后幾道大題,非常長,非常復雜,不僅要知道自己彈奏的內容是什么,還要站在樂隊的角度上,去想象整場演出的效果。 而當時的郎朗,會的協奏曲只有七八個。 “我就學!曾經一個星期就學了6個協奏曲,后來又學了貝多芬的奏鳴曲,舒曼的幻想曲……還有法國和西班牙的作品。” “十幾歲的時候,人生最寶貴的時間,我都在用功。后來我覺得自己真的太幸運了。” 對此,郎朗深有感觸。正是因為自己這些年儲備的海量曲目,讓自己成為職業(yè)音樂家之后,可以持續(xù)穩(wěn)定一直走過來。 “成為職業(yè)演奏家,是我的幸運。但我積累的這些曲目,才支撐了我的成功。” 如今,郎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音樂教育上,甚至是公益藝術課程上。 他說,“就好像現在的線上課程,不光能讓大城市的孩子,也能讓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孩子也能感受藝術。” 因為,音樂給人力量,讓人更有勇氣去面對這個多變而精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