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三下鄉”活動依然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子來到這一片片以孩子為土壤,教育為肥料的鄉野間,開展著聲勢浩大的實踐活動。 打開現在作為獲取信息的直接途徑之一的朋友圈,我們會發現身邊參與此類活動的人比比皆是,而此時一條又一條有關“三下鄉“的逸聞趣事會鋪天蓋地的卷入我們的視線范圍,我們在瀏覽這些篇幅或長或短、或感人肺腑、亦或流于形式的推文時,腦海中不禁跟著想象自己理想中的暑期”三下鄉“情景。但無論過程中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小插曲,我們的初衷毋庸置疑是好的,在團隊中你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牢記并踐行最初的使命,但是我們可以約束自己的言行,不斷地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滿天星辰,不如你眼中的渴望之火明亮 說起“三下鄉”實踐活動,大家想必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各類高校也都是把它作為德育培養的一部分來踐行。然而,在一些高校的公益類社團中,也是有類似的支教活動,今天我想給大家講的是蒲公英的故事。 何謂蒲公英呢?它是播撒希望之種子的一股力量,而中山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蒲公英支教隊正是這種存在。這支隊伍現今也已經十來歲了,可以說是一支小有規模與經驗的大學生支教隊伍,今年暑假蒲公英支教隊如期與熟悉的清遠西溪中學、河源東水中學以及雷州南畝上小學的孩子們相聚,隊員們的面孔年年都變著,而孩子們眼中對知識的渴望卻比繁星還明亮。而與此同時,蒲公英也開設了新的支教點——雷州東里侯坑小學,與這里的孩子初次相見,但大家似乎很投緣,短短幾天便褪去了初見時的青澀與拘謹。 侯坑小學支教隊員開學典禮合影 往事如煙,愿未來的自信灑脫、如細水般長流 孩子是最純真無邪的存在,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種種表現便會如實的反應他們的心理世界。蒲公英支教隊所選擇的這幾個支教點,幾乎可以說是留守兒童的基地了,她們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只留下孩子與老人在家勉強度日。正因為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這些孩子很渴望得到關注、希望有人能去關心她們,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孩子平時很活躍愛搞事情,而有些孩子卻流露著這個年紀本不該有的穩重與董事。 此外,在自我價值的發現上,他們真真切切地缺乏自信,還依稀記得在一次家訪時,我們來到了一位平時作業完成的很好,但是上課卻非常安靜的女生家中,進門后映入眼簾的是用磚拼湊成的、沒有門窗的兩間小屋子。這個孩子的父親見到我們,十分的熱情,給我們擺上了家里親手種的香蕉,在交談中提到孩子的母親時,這位飽經滄桑的父親抹著眼角的淚水說道:孩子的媽媽在她三歲那年就走了,這些年都是我一個人把她拉扯大的。 于是支教隊員們開展了一系列的興趣活動讓孩子們在不斷的學習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夠發揚自己的長處、拾起自己的愛好,自信從容地在青春的路上留下印記。 支教隊員們來到這個友好又陌生的地方,開設起了包括語數英等必修課程,以及音樂、衍紙、舞蹈、心理學、科學實驗、手語、生理科普教育、閱讀課等豐富多彩的興趣課程,同時蒲公英支教隊與雷州市大學生志愿者聯合會一起建設了南畝上小學圖書館。課堂上孩子們認真的眼神,禮貌的提問都讓支教隊員內心傳來陣陣暖意,我們知道短暫的兩周終究會飛逝,但是在這里發生的一樁樁一件件事情都在訴說著不枉此行。 在南畝上小學建設的筑夢書房 葵富小學閱讀分享會 切勿傷離別,有緣自歸來 正如那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因為某些因素相識、相知,小心翼翼地建立起了這份情誼,然而,不久的某一天里這群大哥哥大姐姐們將離開這里,大家要在各自的領域里尋找詩和遠方。 歡送會那天小朋友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渾然不知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就要說再見了。直到結業典禮表演結束后,我們陸陸續續地與這些孩子合影,這時我們最擔心、也最不愿意觸及的話題還是浮出了水面:老師,你們走了還會回來嗎?我們好喜歡你們啊,你們能不能不要走啊?這一個個問題、一道道稚嫩清脆的聲音,我們聽了不知該如何回應她們。支教隊員們只能安撫孩子們的情緒,告訴她們以后還會有哥哥姐姐過來的,只是那些人不會再是我們這批人了。 侯坑小學歡送會上學生表演話劇《小紅帽》 人生這趟列車,人來人往,總有人上車、下車;無論我們是不是到達同一個終點,是否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過客,起碼這趟旅行中我們相伴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