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拼多多”即將上市的消息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領域開始效仿“拼多多”式的在線團購營銷模式。這種“拼多多”在線團購模式下,用戶的參與感就很強,達到的效果就會更加的理想。作為傳統行業,教育界的幾次格局變革都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與角逐。尤其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充沛的教育資源讓用戶選擇,讓教育行業經營者們絞盡腦汁尋求差異化打造各種方法來擴大自己的生源市場。那么團購裂變便是其一。那么“拼多多”的用戶裂變在教育行業真的適用么? 我們先從劣勢來看:在教育行業,教學的價值與價格通常是來自于對老師的教學成果,教齡,口碑等肯定。傳統機構的行業內,由于機構為維護龐大的運營成本,本身就在壓榨老師們的收入,例如上海昂立、精銳、龍文等大機構的老師只能分到學費收入的30%左右,那么伴隨著團購活動的加入,學費的差額自然轉嫁到老師身上。這樣會導致老師因利益分配不公而發生動蕩,導致家長因便宜的課程而耽誤了孩子。所以說新的團購裂變“拼多多”模式,在選擇使用的同時,也要站在用戶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 優勢的角度來看:這種團購的前身就是口碑轉介紹,只不過現在是先走量。其實很多機構在招生環節本來就要投入很多的成本。依靠拼團團長的拼團作用,可以將招生成本下沉到團長,形成營銷層級和網絡,這樣用戶會在團長評團的作用下成倍增長。在上海,像時鐘教室、啟學堂這種比較大型O2O一站式教學中心都開始啟動了名師課程團購的業務,且帶來了不錯的流量。在優勢的方面看來,“拼多多”的團購方式也是教育行業一個新的發展渠道。這對于家長來說也是一種優惠。機構達到招生目的減輕成本,家長又可以得到最劃算的價格給孩子報最好的課程。 但是,有些授課的老師卻對此有著很深的顧慮。在老師的眼里,好老師不應該被商業化的東西影響。團購拼團是在走流量,但是流量一大質量就隨之下降。教育永遠是教學質量是王道,家長也很慎重,并不會因為貪便宜就耽誤孩子,這點也非常現實。 教育行業作為一個高端服務業,一方面要降低門檻讓更多用戶流量進入形成經營規模,一方面要提高品質,形成口碑轉介紹,擴大市場。兩個部分都要保持平衡,不然很容易在進行折扣團購的同時也將口碑和教學質量打了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