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統讓利,既要看到恢復較慢行業企業的現實困難,助其渡過難關;也要從長遠著眼,加快金融科技與相關行業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真正幫助其實現高質量發展。 1.5萬億元的讓利,是去年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對市場主體紓困,特別是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費讓利,是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的重要一環。 今年以來,金融系統的讓利仍在持續。截至5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1萬億元,同比增速30.5,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8.8個百分點;有貸款余額戶數2863.4萬戶,同比增加570.7萬戶。小微企業信用貸、續貸、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5、57.9、18.2。 金融系統讓利為何不停?當前,盡管我國經濟持續恢復,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對這些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定向金融服務。不僅如此,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仍然需要時間走出疫情影響。 金融系統讓利,重在高質量。去年以來,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主要有三招:一是降低利率讓利;二是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讓利;三是銀行減少收費讓利。這些措施在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動能的同時,也需要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做細化分析,讓金融支持更加細致、更有針對性。既要看到恢復較慢行業企業的現實困難,切實落實當前各項讓利政策,助其渡過難關;同時,也要從長期發展的視角,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關鍵技術與相關行業的深度融合,探索轉型新模式,以適應當前及未來生活方式、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化,真正幫助行業和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讓利過程中,金融機構還應積極做好資產負債管理、精細化管理等,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讓利。如果金融機構自身都難保了,對實體經濟肯定是不利的。因此,讓利的前提,一定是不能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形成沖擊。事實上,從去年以來的情況看,不少金融機構都在讓利過程中實現了在負債結構、科技投入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也使相關業務實現商業可持續。 比如,通過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模式,突破傳統業務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對小微企業的服務作用,加強金融科技對線下行業的支付場景、營銷場景、物流場景的支持,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投融資指導等金融服務。這些有益探索,都是對高質量讓利的有效補充,既持續強化了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也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