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十一讀洛陽十四五:孟津、吉利合并的喜與憂》,我們解讀了孟津和吉利的“小融合”,今天要談談新增的偃師、孟津兩區如何與洛陽盡快實現“大融合”。 一、這是洛陽十四五目標盡快實現的重頭戲 洛陽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洛陽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8000億元,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突破350萬。 撤縣設區是促進這兩大指標早日實現的有力手段。 因為,擴大中心城區面積,不僅可以促進產業空間的大尺度布局,而且更能直接地促進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長。 我們看一看,增設兩區之后,洛陽的價值加碼: 結果一是市轄區面積增長1.8倍,達到2229.7平方公里; 結果二是市區人口增長了51,達到349.15萬注意,不是中心城區的常住人口。 結果三是洛陽市區的GDP大幅增加至1963.4億元。 這是洛陽時隔20年后再一次區劃調整,洛陽由此形成了“七區七縣”的區劃格局。放眼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中,完完全全的屬于“高規格”配置,甚至比省會鄭州的“六區六縣”還要牛。 特別要珍惜的是,當前國家對撤縣設區是非常慎重的,此次我們洛陽卻能在鄭州、合肥、太原、福州等眾多城市中率先獲批,凸顯出國家對洛陽未來的發展寄予的厚望。 變“區”后的觀念轉變 1、偃師很牛,變“區”后還能再牛嗎? 偃師區前身偃師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洛陽市下轄唯一的縣級市。1993年設市,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縣市。但在這些年的發展中,展現出不俗的實力。因為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里是交通建設的中心地帶,鄭西高速鐵路、隴海鐵路等重要的鐵路穿境而過。城市在規劃發展道路上也有著明確而又清晰的發展方向,所以偃師的經濟水平一直在穩步的攀升,一直都是洛陽GDP貢獻大戶。 有人說:偃師以前是個“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完全可以“自循環”,就像是一個洛陽市的一個“微型版”。可是現在成為洛陽市的一個“區”了,以后咋辦? 2、孟津、吉利都很酷,合并變“區”后還酷嗎? 孟津是一個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縣,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 北邙陵墓群、漢魏洛陽故城、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等4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跡被列為國家或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利以石油化工產業為重點。自1982年建區以來,依托洛陽石化總廠,形成了以化工、化纖、紡織為主導產業的完善的工業體系。2019年的數據顯示,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人均 GDP均居全省縣、市、區的第一。 合并變區后,這些特色是否被“相克”?原來的優勢是否被“淹沒”? 原來的“區”有了新“盟友”后,又有啥新感覺? 原來六個區的GDP排名中,洛龍區排第一,西工區排第二。當偃師區、孟津區加盟后,這個排名肯定要大變,昔日的老大、老二若換成新面孔咋辦? 觀念必須變:長期的發展必須靠集團軍來作戰 上述的雜談均是“管見”。競爭和發展已經到了必須靠集團軍作戰的年代了。 在十四五規劃中,洛陽要成為中原城市群中的新引擎,要成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中的“隆起帶”。洛陽的重任與使命客觀上要求洛陽的生產要素必須“集成”。 比如:在變區之前,偃師和孟津都有城市規劃、財務管理、土地利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自主權,變區之后這些都會納入整個中心城區的一體化的管控中。 再如:偃師、孟津變區后,洛陽城市的中軸線將會東移,它們將會成為洛陽城市主體的核心組成部分,進入洛陽都市圈的“極核區”,與都市圈中的區域交通、區域生態、區域產業、區域文化等“融合”速度加快。發展變得更加高效統一,招商引資成為全市的一盤棋。 三、笑迎融合、謀劃跨越 1、跳出“自我圈”,加盟大循環 偃師、孟津變區后,首先應當是思想躍“級”,跳出原有的圈層看自己,擺脫獨立獨行之慣性,改變自成體系的小循環模式,把自己作為洛陽市的一個局部,高高興興地融入洛陽市的總格局和大循環。 2、以“融”為向,產業同育 偃師區、孟津區要在洛陽十四五規劃里“9+2工作布局”中有大作為,融入洛陽現代產業體系提質發展的大格局中,壯大產業實力。 偃師區充分發揮位于鄭州、洛陽兩大中心城市之間這一區位優勢,主動接受兩大中心城市的產業輻射,主動參與兩大中心城市的產業聯動發展,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延鏈、補鏈、強鏈,積極實施產業園區“二次創業”。 而孟津區積極融入洛陽—濟源—焦作產業發展帶,這個產業帶依托了孟津華陽、吉利石化、濟源虎嶺、孟州等產業集聚區,旨在聯合打造千億級高端石化產業基地。 3、以“融”為徑,生態同護 孟津區橫跨黃河南北兩岸,流經偃師的伊洛河是黃河重要支流,這兩個區是筑牢黃河生態屏障、確保黃河安瀾的重要節點。兩區要立足自身優勢,搶抓國家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整治這一戰略機遇,推動洛陽由“伊洛河時代”邁入“黃河時代”,攜手構建黃河安瀾的“洛陽屏障”。 4、以“融”為方,民生同惠 偃師區、孟津區農業基礎較好,借助洛陽近郊的區位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種植優質雜糧、特色果蔬,養殖優質畜禽,提升糧果蔬、肉蛋奶的供給能力和質量,做好鄭州、洛陽的“菜園子”“果籃子”“后花園”。 5、以“融”為核,文化同興 作為河洛文化核心區的偃師區、孟津區與洛陽市區正式融合一體,未來洛陽市區將擁有5大都城遺址五都薈洛,分別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偃師商都遺址、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6大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龍門石窟、絲綢之路、隋唐大運河、萬里茶道申遺中、二里頭夏都遺址申遺中、關圣遺跡申遺中。撤縣設區后,可以進一步聯動河洛文化的核心區鞏義、登封、澠池、義馬、新密、滎陽等地,開啟河洛發展的新征程。 6、以“融”為局,共建共享 偃師、孟津、澗西、洛龍、西工、老城、瀍河這七個區都要以融合發展為大局,共同圍繞“三區一樞紐一中心”發展定位和“一核一帶三軸三圈”空間格局,加強協同行動和聯動發展,成為整個都市圈發展的引擎與“極核”。 結束語: 融則通,通則變,變則強,強則勝。 七區融合是國家黃河戰略的元素,是洛陽副中心城市戰略和都市圈規劃的支點,是洛陽十四五規劃推進的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