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口罩成了大家爭相搶購的硬通貨。但是即便大家每天都使用口罩,也極少有人知道中國的口罩品牌,為人所熟知的品牌依然是3M、Honeywell等外資品牌。 在第四屆中國品牌日舉辦前夕,君智戰略咨詢聯合中國經濟導報共同發布了《2020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調研報告》。報告認為企業在供給時往往將產品質量與提高服務作為戰略核心,二忽略了“品牌是企業戰略的一種外在體現”這一重要因素,由于缺失了價值主張的對外表達,顧客只能以價格作為選購產品的標準,這樣就形成了供需錯位。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沒有主導權,在產品價格制定的過程中更是沒有主動權。顧客之所以選擇國內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價格便宜”。 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此次調查中,有58.4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品牌具有價格優勢,也說明了品牌在顧客價值端的嚴重缺失。隨著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業內的各種企業會越來越向頭部企業的價值點靠攏,使得企業間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明顯,售價被進一步壓低,消費者以品類作為選擇的標準,而拋棄了品牌。 1月25日,800萬只;2月29日,1.16億只……僅35天,我國口罩日產量就增長約13.5倍。3月1日至4月4日,38.6億只;4月5日至4月30日,239.4億只……僅兩個月,中國出口的口罩就達278億只,約為去年全球口罩總產量的3倍。然而,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終端零售市場上,主要還是由外資企業例如3M、Honeywell等占據著。人們不經要問,中國那么大的市場,那么高的產量,為何沒有像樣的品牌?值得中國企業深思。 報告認為,品牌是企業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優勢會最終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是重整戰略和重新構建思維模式。只有像“微笑曲線”高端攀升,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導優勢。品牌的建設地點在“人心”,打造品牌的根本在于調動消費者的認知優勢。洞悉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隱性需求,直擊顧客認同的價值點,在顧客認知中建立品牌,給消費者一個選擇自己的理由,才能建立起無法攻破的“防護墻”,迎來品牌的高光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