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興則體育興。在過去的半個多月里,“東京奧運”無疑是最大的全民熱點。中國體育健兒決戰東京,一舉拿下38金32銀18銅共計88枚獎牌,位列獎牌榜第2名,中國代表團金牌數追平了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在東京奧運賽場上熠熠生輝的,不僅僅是奪冠軍團,更多“福建制造”也在為體育強國夢添注腳:中國體育健兒們身穿新一代安踏“冠軍龍服”走上領獎臺;“匹克”一騎絕塵,承包了比利時、新西蘭、羅馬尼亞、冰島、烏克蘭、巴西、斯洛文尼亞等七國的隊服;陪著中國女子水球隊一路過關斬將的“戰袍”,則是出自泉州臺商投資區的企業——洲克控股有限公司……與往屆不同的是,它們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福建制造”,而是極富個性的“福建品牌”。 8月18日-8月20日期間,福建省商務廳聯合阿里巴巴聚劃算上線“全閩樂購·匯聚福建”日消品專區第二期專場——匯聚福建運動戶外產業帶專場活動,致力打造“運動【福】地”區域品牌,并通過將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福建土樓——華安二宜樓打造為“全球最大的潮流鞋柜”的事件營銷,傳播福建是運動福地的大眾認知,助力《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實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聚合力,福建運動產業開啟“黃金時代” 福建的戶外運動產業到底有多火? 在匯聚福建專場活動同期推出的《聚劃算福建運動產業帶消費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線上福建運動消費占比節節升高,每6件產品中就可能有1件來自福建。近一年,全國就有368個城市收到過“閩”字號包裹。 報告認為,持續性的體育制造業政策利好、大量的產品科技研發投入和完善的上下游生產配套體系是福建戶外運動產業獨樹一幟的原因。 如今,福建戶外運動品牌深入消費一線,為消費者打造運動場景,提升運動專業性和消費者產品體驗,收獲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通過聚劃算等電商平臺,“福建制造”邁步走向普通消費者,打開國內市場的同時,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透明的價格體系、用戶的快速反饋、都推動著福建戶外運動產業朝著品牌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運動戶外產業帶專場并不是“全閩樂購·匯聚福建”的第一次亮相。 在去年8月“全閩樂購·匯聚福建”消費券項目良好合作基礎上,福建省商務廳與聚劃算建立長線合作,搭建線上“全閩樂購·匯聚福建”日消品專區。 今年4月的匯聚福建糕點專場就致力于孵化福建糕點產業新品牌,圍繞著福建糕點這一優勢產業,從“研發-生產-營銷”全流程打造特色品牌。“小糕點”也能撬動品牌升級“大格局”, 聚劃算結合市場趨勢和消費數據分析,定制低糖、一人食等糕點新品,經過營銷推動福建糕點成交爆發34倍。此外,“全閩樂購·匯聚福建”系列活動還助推了福鼎白茶、福清國鰻、晉江嬰童等福建區域品牌的建設。 聚時尚,國潮帶來新動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旋律。國潮的流行,給國內服裝品牌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 作為最能體現時尚潮流的服裝依舊是人們追逐的熱點。目前,福建運動戶外產業帶內的各家品牌不僅強調原創,還在不斷挖掘中國傳統元素,讓國潮成為年輕一代的新寵。 數據同樣具有說服力,2021年天貓超50的國產運動鞋服品牌消費都來自福建。而自帶時尚屬性的IP聯名款更是快速增長超50,以高于整體品類的態勢席卷而來。 無論是國貨當道還是時尚兼備,對于福建戶外運動品牌來說,都是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摸準了消費者的脈搏,即是貼合了市場需求的一種商業手段和消費趨勢,同時國潮也是本土品牌崛起的關鍵。 毫無疑問,國潮正從小眾化愛好階段破圈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產業,為福建運動戶外品牌帶來發展新動能。 而與奧運會上的中國代表隊類似,他們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力量,來自于背后那個不斷上升的國家。 聚科技,從制造到“智”造 未來,產業帶之間要比拼的是什么?什么樣的創新才能符合新時代用戶的需求?對于福建戶外運動產業來說,智能化、數據化生產早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誰能在數字化的浪潮中把握機會,就能成為產業的龍頭。 在《聚劃算福建運動產業帶消費洞察》報告中,天貓福建運動黑科技款消費增速趨勢顯示,今年的增速是去年的2.8倍。在細分功能消費趨勢中,減震、速干、吸汗成為最受青睞的功能。在性別分類中,男性熱衷追捧硬核黑科技,3D打印成為了他們的心頭愛;女性則偏好尖端科技帶來的細節升華,敏銳捕捉生活的品質升級。 以市值在近期突破了5000億港元的安踏為例。據悉,安踏計劃未來在5年內投入40億元用于研發創新,業內認為這個計劃顯示出安踏將向“運動品牌世界第一”的目標加速邁進。 而隨著產品不斷走出國門,意味著福建戶外運動品牌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得到認可,這也是品牌國際化的一大進步。 業內人士認為,福建戶外運動品牌在奧運經濟中的表現展現了國家產業發展的活力與創新力。福建戶外運動產業原本就有著完整的生產能力,也在近年逐步練就了產品研發能力,它和聚劃算這個消費趨勢的風向標產生化學反應后,充分彰顯出互聯網的“快”和中國工廠的“能”,最終成就出福建制造的“新”,在這個奧運舞臺上,福建戶外運動產業練就的數字化能力為體育經濟增添了新的詮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