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是新京報文化頻道推出的新春特別欄目,我們將邀請各類文化界人士,分享他們正在閱讀、欣賞的文化作品,聊一聊最近思考的問題。 這一期,與大家分享近期關注與思考的,是譯者陸大鵬。 陸大鵬,著名譯者,從事英漢、德漢翻譯,代表作品包括《阿拉伯的勞倫斯》、《1453》、《羅曼諾夫皇朝》等。 《阿拉伯的勞倫斯》《財富之城》《金雀花王朝》《摩爾人的最后嘆息》《1453》《羅曼諾夫皇朝》…… 憑借這些優秀的大部頭譯作,陸大鵬已經成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譯者之一。作為常年埋頭閱讀、翻譯的職業讀書人,能吸引他的著作自然是值得關注的作品。 在眾多圖書中,陸大鵬閱讀次數最多的是托爾金的《魔戒》,他盛贊這是人類想象力的一個巔峰。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閱讀體驗。而作為一位資深譯者,他也傳授給讀者一個學外語的好辦法,就是找自己已經熟悉的圖書的外文版來閱讀。 新京報文化頻道 “在讀” 陸大鵬在讀 Q1.最近在讀的是哪本書? A:最近在讀一本比較厚重的學術書《德意志與神圣羅馬帝國》(Germany and the Holy Roman Empire),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Joachim Whaley是劍橋大學的德國史教授。本書是神圣羅馬帝國后半期的斷代史,從大約1500年講到19世紀初帝國解體;分上下兩卷,將近1500頁。這是一部比較新的、全面和綜合的集大成的史書,學術性很強,基本上代表了關于神圣羅馬帝國的一些最新觀點。 我自己一直對德國歷史,尤其是古代史感興趣,一直關注Whaley的作品,所以非常愿意花些時間來啃一啃這本巨著。 Q2.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A:應當是托爾金的《魔戒》。初中時第一次讀,當時是譯林的中文版,讀得愛不釋手,從此讓我對西方奇幻產生濃厚興趣。中文版就讀了好幾次。上大學之后開始讀英文版,當時大吃一驚,覺得英文版的《魔戒》和中文版簡直是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英文版大約讀了兩遍。后來學德文,為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詞匯量,就找了德文版《魔戒》再讀。因為故事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即便起初詞匯量不夠,閱讀障礙也不大。順便說一下,我覺得這是學外語的好辦法:找自己已經熟悉的書的外文版來讀。 Q3.今年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是哪本? A:威廉·達爾林普爾的《九樣人生:在現代印度追尋神圣》(Nine Lives: In Search of the Sacred in Modern India)。我讀的是英文版,不過應當有繁體中文版。 《九樣人生:在現代印度追尋神圣》 作者:威廉·達爾林普爾 版本: Knopf 2010年6月 這本書是紀實文學,作者是長年生活在印度的蘇格蘭人,采訪了印度的九個既平凡又不凡的人,描寫了印度的精神生活和非常傳統的宗教生活,涉及多種形式的印度教、耆那教、佛教、伊斯蘭教蘇非派等,其中不少故事光怪陸離和不可思議,比如為了追求精神升華而執行絕食儀式的耆那教女尼和觸目驚心、至今仍然存在的廟妓制度。低種姓甚至是“不可接觸者”的賤民,可以通過傳統的宗教儀式(集娛樂、宗教慶典、治療、精神撫慰等為一體),比如在宗教節日期間扮演神祇或者吟唱口頭流傳的史詩,而暫時得到高種姓婆羅門的尊重。其中一位舞者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修井工人和獄卒,因為是賤民而不可以和婆羅門喝同一口井的水;然而他扮演起濕婆神之后,卻被視為神的化身,得到婆羅門的頂禮膜拜。 這些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是當今印度社會的一部分。我自己是非常世俗的無神論者,很難理解所謂的“精神生活”,所以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另外它優美的文筆也令人難忘。 Q4.你床頭/案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A:哈哈,床頭從不放書。案頭就是最近在讀的《德意志與神圣羅馬帝國》上冊。 案頭書 Q5.最欣賞的作家/學人有哪些? A:很多,一時說不出來“最”欣賞的,就說幾個近期非常喜歡的吧。 首先是威廉·達爾林普爾,他是個出身和經歷都很神奇的蘇格蘭人,是個印度通和阿富汗通,英文非常漂亮。他游歷甚廣,是非常突出的“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例子,我對他非常羨慕和敬仰。他的幾本書,《王的歸程 : 阿富汗戰記 :1839-1842》《最后的莫臥兒:一個皇朝的覆滅,德里,1857》《白莫臥兒人:18世紀印度的愛情與背叛》《從圣山而來:拜占庭陰影之下的旅程》等等,我都愛不釋手。 我最欣賞的小說家是薩曼·魯西迪。他毫無疑問是個超級天才。 薩曼·魯西迪 Q6.最期待出新作品的作家/學人是哪些? A:就是上面兩位。聽說達爾林普爾在寫一本東印度公司的全史,我非常期待。 威廉·達爾林普爾 Q7.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 A:目前在構想一本關于德國貴族的書。幾年前我還在譯林工作時,世紀文景向我約稿,我已經寫了一些零散文章發表在各種媒體上,現在也許應當考慮怎樣構建一個體系,將雞零狗碎的東西整理成一本書了。 之所以有這樣一本書的想法,是因為我自己對德國貴族的問題感興趣。最初是因為好奇,想知道1918年德國廢除帝制之后貴族的生活狀態是怎么樣的、貴族后裔在今天的德國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后來我漸漸發現,中文世界(包括學術圈)對德國貴族存在極多的誤解,對很多基本問題(比如頭銜和等級)也稀里糊涂。我猜是因為,這些問題對中國學術圈來講沒有什么價值。這讓我下定決心去搞清楚一些糊涂賬。所以我想寫這樣一本書,純粹是為了自己。 大致的構思是:一、關于德國貴族的一些概念、頭銜及其演變。二、德國貴族作為一個群體和階層在歷史上的演化;歷史上的很多大事件,比如宗教改革、拿破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對貴族群體都造成了怎么樣的影響;這部分會按照時間順序來組織。三、貴族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娛樂消遣是什么,他們的工作和職業是什么,等等;這部分是按照主題來寫的。四、生活在德國之外的說德語的貴族;因為眾所周知,除了奧地利和瑞士這樣的德語國家,東歐很多國家都曾經有過大量德語人口,也就有貴族。 Q8.今年最失望的書是哪本? A:Andrew Wheatcroft 的 The Habsburgs(哈布斯堡皇朝)。作者是英國人,全書大致是對哈布斯堡家族歷史的敘述,但既不是一本中規中矩的敘述史,也不是有專題討論的學術著作,總之定位比較模糊,沒能很好地綜合兩種書的優點,反而吸收了兩種書的很多缺點。故事敘述和情節把控能力一般,經常話鋒一轉離題萬里。該書的一個特殊角度是哈布斯堡家族為了政治和宣傳的目的而對圖像的運用,有點美術史的意思。總覺得作者的野心很大,既想講好故事,又想討論美術史的學術問題,結果兩方面做得都一般。 Q9.今年最被高估的書是哪本? A:這個不知道。 Q10.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A:首先是小時候看的德國古斯塔夫·施瓦布編的《希臘神話》。施瓦布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他編纂的《希臘神話》是后人了解這個寶庫的重要普及工具之一。希臘神話融合了希臘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形形色色的傳說,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處,是后人整理總結編輯出來的。在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人們追溯經院哲學之前的、更有生命力的、更“黃暴”的異教的希臘羅馬文化,以此來反撥基督教。施瓦布對希臘神話重新做了搜集和整理,包括開篇的普羅米修斯,以及赫拉克勒斯十二項偉業,后來的特洛伊戰爭等,囊括了希臘神話的很大一部分內容。 小時候,讀完這本書,我就徹底愛上了希臘。此后我一直對荷馬史詩一類的古典著作非常著迷,一邊讀還會一邊整理神話史詩中的人物譜系。我還做了一件現在看來很無聊的事情:我企圖追溯出希臘神話中大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用訂成很長的白紙畫時間表,根據特洛伊戰爭發生的大概時間、每個人的平均壽命來估測出赫拉克勒斯在公元多少多少年離開家去斗野獸之類,當時花了很大的精力。這些工作很愚蠢而且注定是徒勞的,因為如前所述,希臘神話不是鐵板一塊,同一事件有不同版本,是逐漸演化產生的,不可能把它確定成連貫一致的敘述。但這也不算是壞事,凝結了我小時候的熱情,我對希臘的熱愛也延續至今。 《魔戒》電影劇照。 另外一部對我影響很大的著作是《魔戒》。這毫無疑問是人類想象力的一個巔峰。然后讀了托爾金的其他作品,包括他翻譯的《貝奧武甫》,所以我也開始對民族史詩產生興趣,如《貝奧武甫》《尼伯龍根之歌》…… 就像宣紙上的一滴墨,慢慢擴散開來,讀得不太系統,也談不上深度,好玩就行。我非常喜歡畫宗譜圖和地圖,托爾金的中土世界還有《冰與火之歌》都滿足了我對地圖和譜系圖的愛好。《百年孤獨》也是這樣。 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小說《特洛伊之歌》是我初中時讀的,它的寫法在當時算比較前衛,用的是POV視角(就像《我的名字叫紅》《冰與火之歌》那樣,不過比它們早),是一部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的歷史小說,非常精彩。 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毫無疑問是英語散文的最偉大杰作之一,我花了四五年時間讀完,收獲非常大。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可以說是紀實文學的傳世經典。拉萊·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爾的《巴黎燒了嗎?》也是歷史和新聞寫作的經典之作。 最后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是英國作家羅伯特·格雷夫斯的(Robert Graves)的小說I, Claudius(我,克勞狄)和Claudius the God(克勞狄神)。背景為羅馬帝國初期幾位皇帝的宮廷斗爭,這是我知道的最優美的英文和最令人手不釋卷的情節之一。 《浮士德》也是我很喜歡的書,我讀過大部分中譯本,讀過英譯本和德文本,很多段落都背誦下來了。這是一部值得反復讀,值得背誦的書。這本書就像一個小宇宙,任何時代的任何人,在人生中遇到的任何問題,愛情、婚姻、交通、政治、人情、渴望遠方而不得的痛苦、國家危亡、民族命運,人生中會遇到的所有的問題,這本書都有討論。《浮士德》簡直包羅萬象。 Q11.最想邀請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A:如果是朋友的話,在餐廳酒吧茶館之類的地方聊,應當會更盡興吧。如果不是朋友,為什么要帶到家里呢? Q12.在不知名寫作者里,有哪些人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 A:推薦一位在中國確實不知名的奧地利學者,瑪蒂娜·溫克胡福爾(Martina Winkelhofer)。我讀了她的兩本書《皇帝的日常:弗朗茨·約瑟夫與他的宮廷》《貴族女性的生活:奧匈帝國的日常》,都非常喜歡。這兩本書都是根據作者的檔案挖掘(有的是奧地利皇室的檔案,有的是各大家族的檔案),寫的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皇室和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跳舞打獵,相親戀愛出軌,管理家政,社交等等。文筆平實,但寫得妙趣橫生,把那個早已經不存在的、表面上光輝璀璨實際上有很多不堪的社會描述得躍然紙上。 Q13.你自己的著作里,最滿意的作品是哪本? A:自己覺得譯得最好的是《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因為自己讀得最舒服。 自己最得意的是《摩爾人的最后嘆息》。我非常愛這本書。不過它非常難譯,所以不能說它是我最滿意的。 《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 作者:[英]羅杰·克勞利 譯者: 陸大鵬 / 張騁 版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2月 Q14.你自己的著作里,最遺憾的作品是哪本? A:《羅曼諾夫皇朝》。作者的英文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擅長使用寥寥幾個詞白描勾勒人物形象,但這種寫法很難在翻譯時體現出來,在中文里會顯得有點怪。我沒有想出特別好的辦法來轉達作者的很多匠心。感覺有點對不住作者。 Q15.如果讓你做一份文化媒體的執行主編,你想做什么類型的刊物,會設置哪些欄目? A:介紹最新、最時髦的海外年輕作者,尤其是小語種國家的。 Q16.你一般選擇什么樣的環境閱讀? A:因為抗干擾能力很差,只能在家里正襟危坐地閱讀。需要非常安寧的環境。 Q17.所有對你進行采訪的人里,你最喜歡跟最惱火的分別是哪次采訪? A:最喜歡的可能是程衍樑對我的采訪。當時他在《界面》,現在他自己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談話節目,叫“忽左忽右”。他非常專業和認真。 最惱火的是幾年前南方某大報對我的采訪。那位記者也許是被領導強行分配了任務所以來采訪我,看得出來他頗有怨氣,講話有點粗魯,而且顯然沒有做過功課,并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后來出的稿子,也是對之前一些采訪稿的抄襲而已。這讓我對該報的印象大跌。 Q18.經常閱讀的報紙雜志媒體是哪些? A:國外的是《紐約時報》。不管怎么說,要想快速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什么,它仍然是非常好的渠道。 國內主要是各大報的書評版。《新京報書評》《上海書評》《經濟觀察書評》等等。 Q19.如果讓你現在給新京報文化頻道寫一篇文章,題材和體裁不限,你可能會寫什么? A:可能會給自己的書做硬廣 …… Q20.有想過下一部著作的計劃嗎?是怎樣的一部著作? A:見第7個問題的答案。或者,下一本譯作:《王公之淚:印度的兵變、金錢與婚姻,1805—1905》,作者斐迪南·芒特。這本書寫的是19世紀一個蘇格蘭家庭(作者的祖先)好幾代人在印度的生活與經歷,相當于英屬印度的史詩式全景描繪。芒特的蘇格蘭祖先與印度糾葛了一個世紀之久,他對這段歷史的探索完全可以寫成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辯解;或者可以沉迷于對英屬印度的懷舊。但在這部史詩和家族史里,芒特并不避諱他的祖先犯下的累累罪行。 更多“在讀”欄目內容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陸大鵬;采訪:蕭軼;編輯:走走;校對:柳寶慶。題圖為電影《魔戒》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書友轉發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