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云市場新常態:虧損、拐點與變陣 云計算在中國市場狂奔了十年后,虧損仍然是一種常態。 曾經被預言2020年做到100億凈利潤的阿里云,2019年交出的還是虧損的答卷。按照大和資本分析師崔亨旭的說法:“阿里云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內將是個問題,可一旦形成一定規模,就可能成為一項利潤可觀的業務。” 正準備赴美上市的金山云,也在招股書中披露了過去三年的營收情況:2017年到2019年分別虧損7.14億元、10.06億元和11.11億元,并公開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進行大量投資,上市后虧損有進一步增加的風險。 幾乎在同一時間里,騰訊云、百度智能云、華為云等另外幾家云廠商的虧損也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為何虧損這樣的大眾化問題,在2020年反倒成了媒體眼中的新鮮話題,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可能是導火索之一,畢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注意力轉向了數字經濟,但本質上還是云計算的市場大環境出現了變化。 01云市場正在“變天”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外界對于云計算市場的態度不可謂不寬容。 “云計算”被視為新物種、新的基礎設施,高高舉起了替代傳統IT服務的旗幟,“拓荒”可以說是近乎唯一的關鍵詞。折射到不同的云計算玩家身上,市場份額也就成了最為核心的增長目標,代價正是不遺余力地提升規模。 在這一思路的主導下,云計算看似是個新事物,市場擴張方式卻并不新穎。有媒體盤點過幾家云計算大廠掌門人的背景,Oracle、IBM、SAP等老牌IT企業是名符其實的被挖角對象,阿里云、華為云、百度智能云等無一例外。與之對應的就是,云計算的擴張方式上也遵循了傳統IT的市場法則,近乎不計成本地“豪奪”式擴張。 無可否認的是,市場份額優先的邏輯在云計算的早期階段相當適用,亞馬遜和阿里的市場優勢與之不無關系。但在持續了十年之后,云計算的氣候環境早已“變天”。 先從外部環境來看,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被列為“新基建”的組成部分,并未出現云計算的相關字眼,這樣的信號絕非是云計算落伍的標志,而是社會需求的轉向,一場全面上云運動正在發生。比如大中型企業的遷移上云幾近完成,龐大的中小企業和社會基礎服務開始成為被“改造”的對象,但需求已經不是追求算力那么簡單,還要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社會需求的改變終將倒逼云計算市場打法的調整,至少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在2019年前后就嗅出了信號:百度、阿里、騰訊先后在2019年前開始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均大幅提升了云和AI的權重,將企業級AI和云業務劃歸同一事業群,以加速AI和云計算業務的創新融合。即便是有傳統IT廠商背景的華為云,也將AI視為巧取市場的籌碼之一,屢屢在AI的落地應用上進行嘗試。 不同廠商的舉措并不相同,“激進”如百度智能云,在進入云計算市場伊始就確認了ABC三位一體的戰略,云計算被定義為百度AIToB的窗口,甚至說AI的位次已經高于云計算;“保守”如巨頭夾縫中生存的金山云,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背景下,仍然在堅持的燒錢擴大規模的市場策略。 一個淺顯的道理,不同的選擇就有不同的結果,云計算廠商們也不例外。 02搶先變陣的百度有些巧合的是,金山云和百度智能云恰恰是最近“爭議”最大的兩個玩家。 金山云的爭議在于綁定大客戶的商業模式,僅小米和金山集團在過去三年中就為金山云貢獻了高于21億元的營收,占比高達28.6%。金山云需要向資本市場剖析利弊,為了保持增長而“繼續進行大量投資”的承諾并不讓人意外。 百度智能云的爭議在于擴張方式的變陣,幾輪組織架構調整后進一步扁平化,同時也拋棄了舊有的打法。可忽略掉有噪音的爭議,仔細審視百度變陣的內容,并不缺少諸多可取之處。 首先是組織架構的調整,先是整合了“百度人工智能體系”,明確了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客服與營銷四大賽道,然后是組織關系上的扁平化,百度智能云的云計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態等業務負責人直接向王海峰匯報,也就意味著AI的權重在百度智能云的體系中進一步增大。 可以找尋的軌跡是,百度在去年就開始強化“AI+云”的整合戰略,確認了百度大腦為核心,依托智能云加速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打法,云計算的角色已經是智能基礎設施的底座,把人工智能和底層技術能力灌輸到底座中,進而成為賦能各行各業的“動力工廠”。從調整后的組織架構來看,“AI+云”利出一孔的思路進一步凸顯。 其次是人才培養的優化,百度在春季職級晉升中,首次設立了E序列(政企行業解決方案和服務序列),要求從事政企行業解決方案和服務的員工既要理解行業、又要懂產品和AI技術落地。以往云計算是典型的銷售驅動,百度開始聚焦于懂行業、懂產品、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無疑也是結合市場環境變化的“因時制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企業上云的主導因素已經從追求算力變為解決問題,也就需要云廠商打造AI技術與實際生產廠家融合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價值。除了組織架構和業務權重上的適應,兼具商業與技術的ToB銷售人才恰恰是滿足用戶需求的關鍵,在現有的企業級合作中,人才仍然是最好的“潤滑劑”。 也就是說,在企業開始將“價值落地”作為上云標準時,百度智能云的戰略調整,無非是將自身擅長的AI打造成業務增長的新動能,尋求一種更科學穩健的增長路徑。 03轉型策略初見效當然,諸如百度等云廠商變陣的成敗終究還需要業績來驗證,三五年后的市場位次或許更有說服力,卻也看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4月3日的時候,百度智能云宣布中標1900萬元的央視融媒體項目,雙方將聯合打造集智能說明、智能搜索、智能語音、智能考核于一體的的AI中臺; 4月15日,百度發布了基于自主研發ARM服務器的“云手機”產品,可實現安卓原生App及手游的云端運行,將覆蓋云游戲、云應用、云VR和云辦公等四個場景; 4月29日,騰訊云AI團隊與微信智聆聯合打造了金融行業專屬語音識別模型,增加了對粵語、韓語的支持,準確率提升了10%; 4月30日,阿里云與陜煤曹家灘礦區達成合作,打造井口以上、井口以下全線智能的新礦區...... 其中央視和曹家灘礦區屬于云計算的外部客戶,百度“云手機”和騰訊云的語音識別模型則是巨頭們內部的項目孵化。看似不足為奇的四個合作案例,恰恰是透視“AI+云”落地能力與想象空間的窗口。 央視和曹家灘礦區的需求再次印證了之前提到的一幕,在選擇云計算合作對象時的參考標準已經切換為AI優先。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算力屬于資源型服務,所有的云廠商都可以通過建設數據中心的形式補足短板,差距在于規模化大小的成本分攤。但AI技術卻是業務轉型升級時的天然短板,傳統企業已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追平百度等互聯網巨頭。 某種程度上說,諸如百度智能云的調整有些以退為進的味道,主動放棄一些燒錢才可能換來的市場,立足于有利于AI落地的特定賽道,然后以技術上無可替代的優勢收割市場。 以百度所錨定的智能客服與營銷賽道為例,一些客戶開始只是接入了百度智能云的部分服務,諸如語音識別系統可能還是傳統廠商的產品,然而傳統的語音識別的正確率只有80%,百度卻可以達到95%以上,鴻溝般的技術優勢促使客戶選擇一整套的百度解決方案,直接加速了百度智能云在相關賽道的滲透。 “云手機”的誕生,則向外界釋放了另一股信號。在“AI+云”技術優先的主導下,百度們已經開始對一些潛力賽道進行提前布局,伺機在合適的時間點切入相應賽道。打個比方的話,云廠商在幫助客戶避免重復造輪子的同時,自己也在潛心打造新的輪子,最終驅動業務增長的輪子越來越多,逐漸占領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 不管怎樣,百度智能云等玩家轉型后的勢能正在逐步對外釋放,剩下的只是時間上的循序驗證。 04寫在最后云計算在野蠻生長十年后,規模擴張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方向。盡管一些觀察者仍在用規模搪塞云計算無法盈利的理由,云廠商們已然有了實際的行動。 即便是向來不計成本的阿里云也不例外,就像谷歌、美團等相繼關閉或收縮云業務時,阿里云三年再投2000億元的計劃相當刺眼,細品后卻發現:2000億元的用途大半在于云操作系統、芯片等核心技術,而非一味購買服務器、興建數據中心。 回頭來看百度智能云的調整,本質上與阿里云并無太大偏離,不過是百度已經奠定了AI技術上的領先態勢,巧妙借助優勢來進行市場滲透。畢竟這些在商場中穿梭的老手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市場總是在動態變化的,及時根據變化作出戰略調整,永遠是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