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專家赴隆昌市提供油茶產業技術服務 【資料顯示,油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比橄欖油高出3至4個百分點,特有的茶多酚、茶胺酸等營養成分更是對人體裨益良多,具有一定抗氧化、抗衰老等藥用功效。其鮮果經晾曬、壓榨出的茶油,一直被南方省區居民視為山珍貢品,素有“油王”的美譽。】 5月9日—11日,四川農業大學油茶課題組陳濤一行到隆昌市石燕橋鎮提供油茶產業技術服務。針對現存油茶含油量低、產量不穩定、部分不掛果、缺乏本地良種等問題,課題組通過調查本土種質資源、傳授嫁接技術、規劃發展方向,加快石燕茶鄉現代林業園區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調查優質種質資源,“尋”油茶栽培新方法 課題組以當地群眾反映的常年高產油茶古樹為突破口,結合今年掛果情況特征進行記錄,采集部分枝葉、果實、實生苗等帶回川農大生命科學學院做進一步的分析,為本土良種品種的選育培育奠定基礎。 其中,一株油茶古樹經測量,胸徑為86厘米、冠幅為12.68平方米、高度為8.7米,是川農大油茶課題組所知國內外最大的一棵油茶古樹,且其生長旺盛,枝葉繁密。據當地村民回憶,這顆茶樹每年都能開花結果,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此外,課題組調研新建油茶基地發展情況,觀察不同品種在本地的生長特性,對在本地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油茶品種進行記錄,結合全國種植情況、油茶生長特性、機械化管理、經濟效益等探尋油茶林最佳的種植模式,為未來新建油茶林提供參考標準。 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培”油茶改造新隊伍 針對油茶古樹群產量低效、采摘困難以及近年新栽培的部分油茶樹不結果、產量低等問題,課題組分4批對低效林改造的技術人員開展油茶樹高位嫁接技術培訓,為低效林改造、打造紅花油茶景觀帶等提供人才隊伍支撐。 針對油茶基地出現的油茶含油量低、產量不穩定、缺乏本地良種等問題,課題組對有發展需求的技術骨干開展芽苗嫁接技術培訓,為培育適宜本地栽種的優質種苗,建設油茶苗圃基地提供技術支持。 此次系統性、全面性的培訓根據不同技術要求,分別就如何選定嫁接工具、嫁接砧木、砧木嫁接位置等進行詳細講解,專家手把手現場指導操作,為技術人員解答疑問,參與培訓的人員均基本掌握了相應的嫁接技術。課題組培訓嫁接技術的同時也對技術人員在修枝、打藥、施肥等管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指導。 緊抓成渝雙城建設,“謀”油茶發展新思路 近年來隆昌市石燕茶鄉現代林業園區積極探索油茶產業發展,園區現有油茶種植面積2.1萬余畝,其中新發展油茶7000余畝,2020實現產值6000萬以上。今年油茶將大幅增收,預計產值將突破1億元。 下一步,課題組與石燕橋鎮人民政府將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建立校地新型合作平臺,對油茶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一是提升種苗品質。通過觀察近年來新發展的油茶基地,油茶的品種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油茶樹已栽培6年以上,但仍然不掛果”的現象。通過建設油茶種質資源庫、選育培育本地優良油茶品種、建立油茶良種繁育基地等方式,確保油茶種苗質量。 二是探索栽培新模式。現行的栽培模式經過多年的證實,出現了植株透光性不強、不利于機械化操作、管理方式不統一、品種雜亂等問題。通過制定《油茶栽培參考手冊》,在“雙昌”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合作園區開展新標準油茶栽培示范,逐漸形成可供參考的栽培參考模式。 三是開展低效林改造。在認真分析油茶古樹的保護、改造的成本與方式、改造的經濟性等之后,制定《油茶低效林改造手冊》,以當地的部分低效林為試點,打造低效林改造示范帶。 四是加強農文旅融合發展。以隆昌土陶為原材料,以與川農藝術類專業開展包裝設計比賽的方式,設計一系列帶有土陶文化特點的油茶新包裝。此外,引進高位嫁接技術,在部分低效林中逐漸行成紅花油茶、金花油茶、茶花觀賞帶,提高油茶林的觀賞價值。李佳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