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語言發育是寶寶成長發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那家長該如何了解寶寶的語言發育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有什么順序嗎? 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哪些因素有關聯呢? 家長們該如何抓住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呢? 其實,從寶寶出生到牙牙學語, 寶寶語言發展 是有跡可循的. 1歲前,寶寶的語言歷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新生兒用哭聲和成人交流; 2個月發ɑ、o和e等元音; 3~4個月會發咿咿呀呀元音,能應答成人語音; 5~6個月會發ɡ、k、b和p等輔音,偶爾發拼音kɑ-kɑ和lɑ-lɑ; 7~8個月發mɑ-mɑ和bɑ-bɑ音,但無所指,能聽懂“不”; 9~10個月發mɑ-mɑ和bɑ-bɑ音,有時有所指,懂詞語和動作的聯系; 11~12個月發出較多字音,不同音節連續發音,出現“難懂的語言”。 1~3歲,寶寶的語言歷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13~36個月 單詞單句階段 經過一年多的詞匯積累,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發現寶寶會表達的單詞越來越多,進步也越來越快了。 寶寶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也會用“飯飯”、“奶”等單字詞表達自己的需求。 現在你需要教寶寶把一個個零散的單詞連成簡短的語句,這需要讓寶寶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多發出一些簡單的指令讓寶寶執行,比如“寶寶,幫媽媽把某某拿過來”,對寶寶的及時回應要給予贊揚和肯定。 因此,不難看出,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兒童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時期。 5歲是語言潛能發展的高峰。 因此,融洽的 環境 是對 寶寶語言發展 黃金期有著巨大作用。 寶寶必須生活在語言的環境中才能學會語言。 所以,父母應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促進寶寶語言發展。 如果父母對寶寶發音有反應,寶寶的語言就發展得快。 當嬰兒發音時,父母應模仿寶寶的語聲并給予回應,這樣做會激發寶寶發音的興趣。 相反,父母不給予理會,有可能抑制寶寶發聲的次數,對語言發展不利。 在嬰兒開口發出“媽媽”音時,媽媽應積極回應,如得不到肯定的回應,嬰兒可能會把“媽媽”的詞擱下,幾個月都不再說它,也許退回到無意義的咿咿呀呀。 寶寶語言發育之耳語 兒語有利于小嬰兒學語言。 兒語的特點是發音清晰、吐字緩慢、聲調較高、帶有感情,句子短而重復多,如“寶寶!媽媽——愛你!”這種語言有利于嬰兒分辨語音,貯存在腦中。 媽媽對寶寶說兒語期間,仍可用緩慢正常句,待寶寶1歲左右時完全用正常語句代替兒語。 媽媽和寶寶在一起時,做什么動作說什么,見到什么物體就說這個物體的名稱,這樣可以使寶寶容易懂得語言的含義。 寶寶語言發育對智力的影響 語言對寶寶智力發育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語言學習存在關鍵期,為了能正常地學會語言,寶寶必須在從出生開始接觸正常的語言環境,不同國家的嬰兒在不同語言環境中自然地學會不同國家的語言。 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后就有區分語言刺激與其他刺激的能力,在寶寶出生后甚至在出生前,語言活動就優先地在大腦左半球發育。 隨著大腦的發育,和語言活動對應的大腦皮層結構不斷經歷著專門化的過程。 如果兒童在青春期前沒接觸到正常語言環境,其左半球語言潛能消失,將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能力。 例如,印度“狼孩”卡瑪拉,8歲被美國牧師辛格從狼窩中救回,在人類社會活了10年,仍不會說話,只會狼嚎和爬行。 這是因為她錯過了語言關鍵期,導致語言能力及智力的破壞不可逆轉。 然后就要關注到是誰帶養這個孩子的問題了 孕智貝佳平臺上的一位寶媽,孩子2歲了基本沒有語言表達,她說一直是自己在帶孩子,但是在帶養過程中寶寶媽媽幾乎不和寶寶說話,因為家長們認為孩子聽不懂,也不會說,所以沒有必要和他說話。 這位媽媽說一天從早到晚忙著做家務活,還要對他照管,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和孩子說話。 很明顯,這個孩子不會說話的原因是缺乏語言環境。 如聾啞人撫養的孩子就不會說話,只會手勢語。 其實孩子生下來就有聽聲音的能力,大腦中有語音發展的先天裝置,但是孩子學會語言必須要在一個正常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學會,如果母親在養育他的同時經常和他說話,告訴他在做什么,看到什么說什么,孩子就很自然地能夠聽懂語言并且學會說話了。 語言是表達思想和交往的工具,語言落后將嚴重影響孩子今后智力的發展。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寶寶的語言發育,尤其是寶寶學習語言的環境和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