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峽人家在云霧霞光中醒來,江邊的村落也開始熱鬧起來。群峰之下,村莊靜影沉璧、綠水環繞,青瓦白墻的一棟棟民居,都被臍橙樹環繞,宛如漫天繁星點綴于綠色天幕上。山風襲來,綠浪涌動,泛起層層橙花香。 走進山間,一輛輛裝滿橙子的卡車結隊穿行,村民們在摘橙子、裝果子,一派繁忙的景象。這里家家有樓房、戶戶有汽車,村民的生活像一顆甘甜多汁的橙子,甜蜜而幸福。 這便是秭歸,一個四季有鮮橙、處處皆好景的地方。 遇見春天的倫晚 峽江天然的屏障,冬暖夏涼的氣候,以及酸堿適宜的土壤,使得秭歸出產的臍橙皮薄汁多、甘甜不上火。憑借獨特的峽江小氣候,四季鮮橙輪流上市:春有倫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紅,冬有紐荷爾。臍橙的色彩和芳香,裝點著人們的四季時光。 我們到訪秭歸的時節,正是倫晚風味絕佳的好時候。看著漫山枝頭金燦燦的橙子,心里癢癢的。秭歸縣農業農村局的伙伴帶調研組順路去了他自家果園,終于讓大家過了把摘果子的癮,也讓被橙香誘惑了一路的我們解解饞。 許多人第一次聽到倫晚這個詞,想必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它是橙子的一種,更不知道原來春天也有鮮橙。人間四月芳菲盡,當所有的橙類都已隱退,只有秭歸的倫晚歷經長達13個月的生長期,掛過越冬、花果同期,積淀了一個歲月的甜蜜,綻放在這嫩芽上。 湊近掛在枝頭的倫晚,橙花香合著橙子香,忍不住想深呼吸。摘下的橙子表面光亮,用手掰開果肉,新鮮飽滿,果粒猶如充滿陽光的氣球,輕咬即破,散發出陽光的滋味。 如此"內外兼備"的風味好果,得益于三峽庫區特有的河谷氣候。這里冬暖夏涼,冬季氣溫要比周邊地區高一些,使得種植在低海拔地區的倫晚可以安然越冬。同時三峽庫區日照充足,水資源充沛,經過長達400多天的養分積累,最終在新一年的春天,讓倫晚成為鮮橙市場中一枝獨秀的絕代佳人。 聽見屈原的呼喚 倫晚是秭歸鮮橙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隨著電商市場的爆火逐漸被全國消費者知曉。而事實上,秭歸與橙橘的緣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開始了,那時的秭歸已經是著名的柑橘之鄉,屈原寫下的《橘頌》就是最好的佐證。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屈原這位南方文人的鼻祖,在品嘗家鄉的橘子后,留下了這樣的感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南國之橘受命不遷的堅定志向,不懼風霜、不隨波逐流的高潔風骨,萬古流芳。故鄉的柑橘樹給予屈原創作的靈感,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橘頌》,而柑橘的芬芳也在這片土地上縈繞了數千年。 如今的秭歸居住著不少屈氏后人,歸州鎮的萬古寺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六成以上都是屈姓人,被譽為"華夏屈氏第一村"。 每年屈原故里柑子豐收的季節,萬古寺村民們都會將柑橘掛在龍舟的龍頭上,告知屈原今年已經豐收了。一串五個代表五谷豐登,一共掛六串,代表風調雨順。把橙子掛到龍舟上后一起在江里游船,以此紀念屈原。 屈原大概也沒有想到,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他的家鄉已是漫山紅遍。他更沒有想到,上下求索的精神,也如同柑橘樹,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追尋生活的理想 每個人都有理想,兩千多年前,屈原的理想是讓楚國變得更強大。但事與愿違,他懷著悲情的愛國主義在歷史舞臺謝幕。如果結局難料,我們是否還應追逐理想?曾經的屈原選擇義無反顧地堅持,兩千多年后,在他的家鄉秭歸縣,人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成功了。 秭歸,在三峽陡峭的山勢中,在移民重建的艱難中,靠發展臍橙實現了富強安樂的生活理想。 1998年之前,秭歸在縣境西面的歸州鎮。由于當地地勢比較平緩,三峽水庫蓄水時整座縣城都會變成水下龍宮,秭歸人便于1998年將縣城東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大壩左鄰的茅坪鎮。移民規模達到了十萬人,也是三峽涉及周邊縣市里第一個完成整體遷移的。 不僅是縣城的城市居民,秭歸縣周邊的農民也必須離開原地。而動遷對他們的影響,可能比縣城居民更大。如何返還耕地讓他們能夠繼續從事熟悉的農業生產,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原本可以耕種的沿江農田被淹沒,在陡峭山地中能開墾出的田地極為有限,農民維持基本生計都變得困難。 面對如此形勢,當地政府開始引導村民在山地中種植柑橘,發展柑橘產業。隨著市場的幾度變化,最后發展成為種臍橙。 秭歸的山路陡峭,每一顆臍橙都來之不易,大多都是懸崖峭壁,無法機械化耕種,全靠果農小規模種植。秭歸人硬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三峽兩岸欣欣向榮,這既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人民的創造。時移世易,但獨立不遷、上下求索的精神永遠印刻在秭歸人心中。也許這片橙子的理想國,是世人回贈屈原最好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