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周坑位于鷹廈鐵路中段,在福建的永安、大田以及漳平三縣交界處,山深林密,人煙稀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飛曾經這樣深情地回憶說:“如果說廈門海堤是移山填海,那么鷹廈鐵路就是劈山開路……”而位于鷹廈線中段的五等小站柯周坑,正是這辟山修建而來的典型代表。“頭頂一片天,腳踩兩根軌,背靠一座山,山洞兩頭堵,身前是懸崖”這句在柯周坑職工中廣為傳誦的順口溜是對其環境的最真實寫照。 笨重設備怎么在封鎖點內快速進入施工現場?怎樣在天窗點內高效完成換軌?流程、環節如何卡控?怎樣保證施工安全?這些都是技術人員與車間干部們反復商討的事情。 “柯周坑段線路建造早,沒有人行道,人在線路上走都比較困難,更別說是抬著機具行走。施工之前,我們提前進行施工調查,做出了施工組織方案。正式換軌前又對現場的作業實施進行了詳細調查。”麥園線路車間主任羅子寧說。 凌晨五點,施工人員頂著頭燈,努力的爬行在不到一米寬的山坡陡路上。山高坡陡,路難走,造就了全段最艱苦的地區。但是施工就是命令,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 由于柯周坑沒有通信信號,多安排人手,及時傳遞線路車輛通過信息,同時卡控好每一個流程、環節,確保萬無一失。 凌晨六點,隨著施工命令正式下達,早已準備多時的施工人員各就各位。天尚未見明,大家只能憑借安全帽上的燈光,按照提前分工好的小組,把負責區域的長軌熟絡地松解,每道工序無縫銜接,忙而不亂。 現場施工負責人鐘寶龍,精準計算出每個流程準確時間,把天窗點時間細分,爭分奪秒地負責好自己的工序,力爭為下道工序騰出更多的時間……每個流程中,大家與時間賽跑。切舊軌、入新軌、上扣件、緊固螺絲、焊接、打磨、拉伸、防脹……一整套作業流程被現場作業人員形象地形容為“抽筋脫骨換新衣”。 柯周坑換軌施工開工前,麥園線路車間組織起一支黨員先鋒隊。“每個崗位上都有工班長、黨員盯控換軌質量。所有施工環節銜接都是由黨員骨干進行把控。”麥園線路車間書記鄭蘭君說。 從深夜忙碌到天亮,汗水濕透了防護服。施工結束,當開通線路后第一趟列車安全駛過,大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每次的成功施工,都有車間黨員做表率、抓盯控,全力確保施工安全、保質量、保進度,埋頭苦干的實際行動。全體麥園線路人,以務實的工作成績向復興中國夢獻禮!(通訊員:孫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