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撲向岸邊的浪花會時不時返回大海一樣,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發回歸。雖說是第一次踏入巴蜀這塊鄉地,但給我的感覺竟是熟悉。 “萬州烤魚源自巫溪”為了更好地感受巴蜀風味,來到中交一航局巫云開項目部的第二天,唐書記帶我們驅車前往鎮上小有名氣的烤魚店一品蜀風。由于剛來那晚很疲憊,并沒有好好觀察過這里,路上落日的斜陽傾瀉在熙熙攘攘的巷口,斑駁的老墻上印刻著南風搖晃的痕跡,孩童手中的風車在自由地奔跑,遠山的青黛一如經年的古畫,晚風倚窗輕點,流云拖著長長的尾巴,突然涌上心間的竟是一股如家般的熟悉感。 街邊的餐館實際上大多都是烤魚店,據說清嘉慶六年6月,巫溪縣遭遇特大洪水,欽差奉旨前往查災。晝夜兼程,數月日程才臨巫溪邊境。在饑餓異常之時,看見一漁民老人翻烤寧河鯽魚,眾人于是過去一同享用,感覺烤魚味道十分鮮美。同行中一小吏將這番經歷講與御膳房,御膳房又在這基礎上將肉桂、花椒、八角等12種佐料塞入魚腹,用白炭文火攻之, 其異香撲鼻。因此,巫溪烤魚開始漸漸變得名響天下。 帶著一探究竟的心情就這樣過了一座小橋便來到了目的地,這是一個簡易的大棚餐廳,飯店算不上大,但卻充滿煙火氣息。烤魚順著游離的香味端上來,滿滿的辣椒勸退著我的筷子,“快嘗嘗!這里是鎮上小有名氣的烤魚店!上次總部來人,等到凌晨也沒吃上,真是遺憾。”在唐書記的盛情邀請下,也為不留遺憾,我還是翻開了魚皮,花白的肉上浸滿了湯汁,初入口時并不是想象的辣。魚肉在舌尖打了個圈滑到嗓子眼,先是香,在香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溪水味,在舌中時是麻里透著各種配菜交織的味道,不用過多咀嚼到嗓子眼的時候已經從肉化成了沫,這才真正打開了味蕾的大門品到了“深入骨髓”的辣。 而它的配菜并不是我們常見的老豆腐,是魔芋片和土豆,雖在一個鍋里卻是倆種不同的風味,魔芋的口感竟是軟中帶脆,而土豆則是先脆后綿,咀嚼些許就能感受到香料混著魚的清香在味蕾間綻放。不愧是: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小蔡多吃點,這個也不錯,嘗嘗。”言語間唐書記已經和杜師傅將魚翻了個面,下面被湯汁浸泡的口感更加濃郁,“來到我們項目部大家都是一家人,適當的團建要搞起來,大家都是好兄弟……”北方漢子的豪邁和爽朗躍然紙上。交流間,我對這里和項目部的熟悉感悄然間轉變成了歸屬感。 晚夏遺留在人間的最后一道蟬鳴被微風包裹著,大棚內的空氣夾雜著歡語的碎片和忙碌一天放松的元素,大棚里微黃的光照在餐桌每個人的臉龐上都泛起陣陣奮起的漣漪。也許,這溫吞世俗不過一灶人間煙火罷。 吃完烤魚回到項目部,門口的路燈將黑夜燙出一個洞,留下微弱的光芒給晚歸的工程人寄去一份溫暖和牽掛。回想起剛來那晚,車輛駛入小鎮明顯的能感到這里氤氳著潮濕的氣味。小河對岸的平房大塊脫落的墻皮、翻起的墻角無不透著常年和雨水交織的痕跡,這里像家鄉一樣被山圍繞,鎮上的布局也與濉溪石板街相仿,傍晚忙碌一天的歸家人三三兩兩有說有笑走過,風塵仆仆的臉上刻滿歲月滄桑的印記,但從他們臉上我卻看出似家鄉人一樣的溫婉和熱情。 匆匆旅途,一成不變的仍是溫吞人間,丟一把干柴烈火,就可以天雷勾地火,燃燒方圓十里,生生不滅,接下來我也要做投身一線的工程記錄者。 |